没建工厂以前,山沟里已经有一家国营“青年林场”。
林场的主体建筑是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前凸约8米,宽展10多米,走进门,中央是一个小“天井”,有点像“四合院”,左右两旁呈一字形摆开建有几十间平房,因有知青到来,又在其西面新建了十多间平房的“四合院”。
门前有一个长约30米,宽约10多米,水泥地板的“晒谷场”,四周砌起像只“小板凳”大小的围栏,人可以坐在上面休闲,谷场边上竖立着半爿简陋的篮球架,既晒谷,又可以打球,在最低洼处挖了口小鱼塘,通往县城的小路从谷场和鱼塘的中间穿过。
林场以育苗、造林、种茶为主,兼种点水稻和农作物,自种自用,在沿341省道边的一座山上,整个山头都种满了茶树,其茶叶在当地小有名气,若想买到,得有场长的批条。
封闭的世界,贫乏的知识,狭窄的目光,在生产劳动中,我们在成长,如果说17岁以前是青春叛逆期,那么此时是到了青春萌动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林场迎来了好几批知青。
我住在工厂唯一两层楼房的宿舍顶层,与林场唯一的两层砖木楼房呈L度角,斜对着窗口相望。
站立窗前眺望,不知何时,斜对面的楼房里住满了人,竟然是新来的女知青,住了一段时间后,不知何时搬走了,我感到“失落”。
工厂和林场每天上班、下班不一样,一群人穿着统一的工服拥进车间,一群人扛着各式劳动工具,带上草帽,轻言笑语,经过我住的2楼背后的小路,走向山林深处的苗圃地“育苗”,或“间伐”。
我们下班时,会时常见到知青们也下班回林场,她(他)们的脸上渗着汗水,背上的衣服透着汗印,让人们感受到了知青们辛勤的劳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透过汗水,泛着“红光”,给人感觉,精神焕发,奋力向上,彰显着青春的力量。
每天的傍晚,最热闹的地方除了球场就是山泉最宽阔处的“洗衣坊”,在那里修建了一个长约10米,宽约5米,深约1米的简易的洗衣坊。
山泉是常流水,泉底布满了鹅卵石,清澈见底,在溪水的两旁,砌起了简易的洗衣台,是工厂和林场职工洗刷衣服、被褥的好地方,一到傍晚热闹异常,女生勤快,勤洗衣裳,溪水里是她们的倒影,晚霞里响起了清脆的捣衣声,而我洗衣裳,因工作服厚,先将一星期的衣服集中一起,装进桶里,用洗衣粉泡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将衣服拢在一起,用脚使劲踩踏十多下,再用一块大石头压在泉底,傍晚将衣服捞起,晒干,如同半自动洗衣机,有时衣服会被冲到山泉下游处被枝杈挡住,去捡回来。
时间长了,碰面多了,与林场女生相互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