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的冲突》

《我们的冲突》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7-31 09:44 被阅读0次

    “社会文化学派”这一新的精神分析流派。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精华

    这本书主要有三个重点内容。每个重点我将分别用一个设问来说明,这三个设问依次是:

    一、什么是内心冲突?

    二、盲目解决内心冲突将会导致怎样的恶性循环?

    三、正确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是什么?

    下面我将用原书的内容为你一一解答这三个问题。

    相信你要是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你也就完全掌握了这本书的主旨。

    你可以先问问自己这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内心的冲突?我们日常说的内心冲突有两个特征,我称之为表象和封闭。表象的特征比如说:我现在想静一静,但又想找个人好好倾诉一下,这时候一个内心冲突就产生了,但如果我做出了决定,无论是独自待着还是找人说话,这个冲突也就彻底解决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像上面那样我们仅仅解决了冲突的表象,只能说是暂时把冲突压了下去。老是这么一直压着迟早有一天会爆发,会出问题。打个比方来讲,如果说我们全部的冲突是一座冰山,那么上面我们说的那类冲突只是冰上露出水面的部分,是表象;冰山的绝大部分,那部分本质的东西都藏在了水面以下。

    再来看封闭这个特征。封闭是说,我觉得这个内心里的冲突就只是我自己的原因,是我自己没处理好问题产生的,因此只要我能够做到足够好,它也是我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实质上是把问题归结到个人能力上去,认为只要足够厉害,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然而同样的,个人的这种自我解决的办法充其量只是上面说的,把冲突压了下去,因为单凭个人是绝对没有办法去处理一整座冰山的。尤其是当书里说的那样,这座冰山并不是你制造的,而是你身处的整个文化环境,社会状态造成的。

    卡伦·霍尼认为,我们的内心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动物性密切相关。我们的内心冲突的出现表明一个人跟自己、跟他人的关系发生了紊乱和失调。书里也从内心冲突产生的过盲目地解决内心冲突程详细解释了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这个观点的三个关键词来理解,分别是基本焦虑、性格倾向、基本冲突。概括起来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会产生基本焦虑,这种基本焦虑长期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性格倾向,同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倾向导致了基本冲突。

    首先说第一个词:基本焦虑,作者用基本焦虑这个术语来描述儿童在一个得不到足够温暖和关爱的环境里的感觉,他感觉到在这个潜在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使他产生不安全感,假如儿童从家庭、父母中得不到温暖和爱,就可能产生各种顾虑,这些顾虑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焦虑。

    再来看第二个词:性格倾向,性格倾向是指儿童基本焦虑的表现。这些表现来自他应对外界环境而采取的三个方法对自己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我们接着上面的家庭话题继续看,儿童在成长中并不只是被动接受家庭父母影响,他也会做出反应,无意识地形成自己对付环境的策略,起初这些办法可能是一片混乱,反复反应到一定的时候,三种主要的应对策略,同样也是性格倾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即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亲近人是说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他只有这样做才能感到与他人在一起是安全的。比如他家里的人发生了争执,他就会站在强势的一边,通过和强势的一方保持一致,获得一种归属感、支撑感,这就使他感到不再像过去那样软弱无力,孤立无助。

    对抗人是指他正视周围的敌意,并认为这种敌意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他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反抗。他盲目地怀疑别人的感情和意图,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方式进行反抗,不但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报复。

    回避人是说他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距离。他觉得他与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不理解他,于是他就自己创造一个世界:里面的内容一般是大自然、玩具、书和梦这些能让他沉浸进去的东西。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词:基本冲突。什么是基本冲突?它指的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三种性格倾向之间失去平衡,产生了冲突。这些冲突才是冰山藏在水面下的,本质的部分。

    从正常的观点来看,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三种态度之间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是既能听从于人,也能够质疑他人,还能够规避他人,它们是我们在具体面对不同情况作出的合理反应,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

    这个是理想状态了,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一对完美的父母。所以某种基本焦虑:无助,被敌视或者忽视等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让这种缺陷不断放大,变得严重和普遍。当一个人固执地使用某一种倾向去对付别人,结果就是三种性格倾向之间失去了平衡,长期的失衡状态产生的冲突就是基本冲突。

    好,以上就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来说就是每一个人具体的内心冲突都只是问题的表象,本质上都是由基本冲突所引起的,这种基本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造成的基本焦虑,基本焦虑使人发展出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三种性格倾向,这三者之间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基本冲突的形成。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盲目解决内心冲突导致怎样的恶性循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来理解什么是盲目地解决内心冲突。我们前面讲到,日常中的内心冲突具有表象和封闭的特点。然而有很多人并没有认清这一点,觉得解决了表现出来的具体冲突问题就完事了,而就连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也是自我调节,把问题消化在自己内部。

    明白盲目解决冲突之后,别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在书里作者采用了模型研究的方法,研究三种不良人格类型,分别是屈从型、攻击型、孤立型。屈从型用亲近人这种性格倾向来对待别人,攻击型则用对抗人,而孤立型用回避人。研究这些人格类型的目的是找到性格倾向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是怎么样失去平衡的,又造成了什么冲突。

    下面我们来看冲突人格的具体表现。

    第一种是屈从型,这种人格类型采用亲近人的办法来对付别人。它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亲近人的那些特点,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自己觉得无助,别人都比自己优秀,而且他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屈从型人格的矛盾主要是压抑对抗人这一性格倾向,而对这一相反倾向的压抑反过来增强亲近人的主导地位。作者在给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屈从型人格表面上虽然对人非常关切,可实际上缺少兴趣。他更多的是藐视、无意识地强求或利用他人,控制和支配他人,凶狠地想胜过别人,要成功地报复他人。患者越是严厉地压制自己想要报复别人的冲动,反而表现得越屈从忍让,一切交由他人做主。

    第二种是攻击型,攻击型人格里对抗人的倾向起主要作用,它表现出的是对抗人的特点,认为所有人都是坏的是理所当然的事,认为人生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不惜一切地好斗。

    攻击型人格的矛盾是要压抑亲近人这一性格倾向,这些压抑主要存在于感情生活里。他把所有的感情都看成是多愁善感,尽力保全自己要紧,追求毫无私心的快乐只是浪费时间。同样的,这种偏执的想法也产生了矛盾,攻击型人格想要去亲近别人,结果反而会去攻击和伤害他。这也是他压抑感情,以及表达感情、同情和理解的能力低下的结果。生活中,有些人就苦恼于明明是想示好,想靠近,却往往说话尖酸刻薄,行为夸张粗鲁,把对方推远的问题。

    第三种是孤立型,孤立型人格里回避人的倾向是最明显的。他会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追求自立自强,限制自己的需要,保守个人隐私。

    孤立型的问题在于对亲近人和对抗人两种倾向的摇摆和压抑。我们在孤立型人格里看到的性格倾向比前两种人格要更清楚,因为在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的倾向之前,他往往有过屈从依附和攻击对抗他人的经历。有些时候他赞同善良、同情、慷慨、自我牺牲等品质;但坚持不久则又马上推崇丛林法则,信仰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生活准则。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统统回避这一切,认定自己不需要关心别人,只要跟他们保持安全距离就好。

    好,三种人格模型就讲完了,总结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三种人格模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沉溺于个人的世界里,认为自己的“自以为”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自我封闭的人格是怎么样从内心解决冲突,以及这些方法导致了怎样的恶性循环。

    这种盲目的解决措施有三种,分别是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假和谐。我们依次来看:

    第一步是理想化意象,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完美无缺的自己这实质上只是把自己潜在的甚至是没有的品质当成是自己已经有的了。

    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形象之后,第二步还需要用外化作用来否定缺点,维持这个理想的形象。外化作用是指把内在的过程误以为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便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比如上学上班迟到,不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起床太晚了,反而要怪公交车、地铁堵塞速度慢。

    最后一步,除了用外化作用来维持理想化形象,内心冲突的人还会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持一种虚假的和谐。尽管这些假和谐的手段都只是在问题表面上的,暂时性的修补。这些假和谐手段的目的就是否认冲突的存在、认定冲突和自己无关,以及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都会犯错,因而自己有错也不用大惊小怪。

    举个例子,假如你和朋友吵架了,你的内心发生了冲突,假和谐中的否认冲突就是心想“我这么有温文儒雅的人,怎么会跟别人吵架呢”;认定冲突和自己无关就是心想“吵架都是他主动挑起来的,而我保持了完美的克制”;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就是心想“吵架是很常见的事,那我吼他两句也没什么”。这些都是假和谐手段,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解决内心冲突,恢复平静,最好的方式就是找那个朋友把问题说清楚。

    到这里,这些解决内心冲突的办法就讲完了,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些解决办法最终产生了哪些消极后果。这些后果按发展程度的强弱可能分别是恐惧、人格衰竭、绝望和虐待狂趋势。

    恐惧就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这种改变包括自己精心构建的冲突双方的表面平衡被打破,而自己为这一切所做的虚伪行为被真实的自己,或者他人发现;理想化形象被打破之后也会导致人格四分五裂,失去理智甚至精神失常。所有这些恐惧的根源都在于在理想化形象之后冲突还没有得到解决。

    人格衰竭是指,内心冲突的人势必要待着冲突生活下去,这些冲突纠葛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也造成了人格的巨大破坏,结果就是生命力的浪费和衰竭。这不仅是冲突本身造成的,还由于试图解决冲突的各种错误办法。表现出来就是遇到事情犹豫不决,做什么事情都毫无效率,以及疲倦懒惰。

    再来看绝望,因为内心冲突的人,他的满足和快乐都像他的理想化形象那么脆弱,他在日常生活里担心各种意外发生;此外,因为外化作用的关系,他不从自身出发解决问题,而是指望外在的改变能给他一个更好的世界,男人以为只要结了婚,房子更大,换了个好工作,家里换了个女人做老婆就无欲无求了;而女人又会想要是自己再年轻一点,再瘦一点,再高一点或者不那么高就什么坏事都不会有了。但事实往往不遂人愿。这样一次次地燃起希望,又一次次的希望破灭,最后留给他的就是不幸和绝望。表现在过往经历的不幸,整天想到死,轻浮随便,对什么都不认真对待,一遇到困难马上泄气,老是在卜卦算命预测将来,还有长期的抑郁症状。

    最后,失去了希望的内心冲突的人会变得有破坏性,同时又试图通过虚假生活求得补偿,这就是虐待狂趋势。这样的人可能一心想奴役别人,对别人的整个人格进行任意的塑造或者改造;第二就是随意玩弄别人的感情,把生活当作一种游戏;还有就是自私地利用伙伴。对于虐待狂来说,利用别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嗜好和渴求,重要的是那种体验而不是实际的好处。最后一点是随时随地地轻视和侮辱他人。

    好,第二个部分的内容就要讲完了,在得出结论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这个部分我们首先弄明白两点,第一从内心解决内心冲突就是指表象地、封闭地解决冲突;第二,要研究基本冲突,就要把它放到活生生的人之中,通过屈从型、攻击型、孤立型三种人格来研究。接下来我们说到错误的解决冲突的手段包括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和一系列的假和谐的辅助手段,也产生了包括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趋势的后果。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错误的解决冲突的尝试不仅加剧了冲突,反而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结果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全书的最后,我们来回答第三个问题:正确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是什么?正如我们前面已经了解到的,靠着理智的决定,靠回避,靠意志力都不能解决内心冲突的问题,要解决冲突,只有改变人格中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书里的这部分是从一名心理医生的角度来叙述一名医生应该怎么样帮助和引导患者进行治疗。这里在保证方法的系统和有效的前提下,我为你提炼概括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里能做到的。

    经过前面的分析描述,我们应该把内心冲突的人的特定人格看作是他为了掩盖基本冲突,保护自己的防御工事,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整个人格的结构,把治疗工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研究性格倾向和解决冲突的尝试、分析基本冲突的具体表现、利用生活经验调整解决问题。

    第一步,如果你感到内心的冲突,首先要弄明白你为掩盖这些冲突做了哪些尝试?不应该因为这些尝试的错误就忽略它们,它们有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力。从防御工事的比喻来看,我们要想攻破工事,首先要对它有所了解。

    第二步,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够通过第一步找出来的那些错误尝试来定位自己的冲突所在。在这一基础之上,再来根据冲突分析自己的外在表现,到这里才能说你是彻底理解了自己的冲突,这些冲突对自己人格的影响,以及它怎么样造成了自己的症状。每一件分析工作只要做好,你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有某种总的变化。

    第三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治疗者,在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还没必要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你的大量生活体验足以改变你的不良人格。去寻求伟大人物深刻的心灵启示;或者在与善良友爱的人交往中,慢慢发现自己用不着欺骗或躲避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也会让你不再惊慌失措,主动去解决问题。

    第三部的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成长过程里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基本焦虑,包括无助、被忽略、不安全等。基本焦虑导致了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三种性格倾向,这三种倾向相互冲突的结构,形成了屈从型、攻击型和孤立型的不良人格。为了解决这些内心的冲突,我们往往自发地采取一些办法来解决它,主要包括了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和其他假和谐的辅助手段。我们以为是在解决冲突,但实际上只是在掩盖和回避,最后也会带来恐惧、人格衰弱、绝望和虐待狂趋势。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解决冲突的方案,从内心冲突的现实表现入手,从自发的解决方法和结果分析冲突本身,具体认清冲突的结构,再反过来破除错误的解决尝试,最后在日常生活里积极主动,利用积极的生活体验平衡内心冲突结构,解决问题。

    全书的最后,作者说道,关于治疗目标的最全面的界定是:争取人格的整体性。即是说,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融进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停下来想一想,感情、工作、信念,这不就是我们的全部追求吗?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协调、消除内心的冲突,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协调跟别人的关系,也是我们改变自己,实现自我理想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冲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de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