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末在家,用一部《冈仁波齐》洗涤了自我灵魂。 电影英文名叫《paths of the soul》,直译过来就是《灵魂之路》。这个名字才是最准确的,因为我的灵魂也陪着电影里的一行人经过了朝圣的洗礼。
电影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就是一次十一个人的朝圣之旅。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两千多公里的朝圣之路。他们经历高原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生老病死……

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七十二岁的叔叔杨培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懵懂不谙世事九岁小姑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电影每个人都在感动着我,其中一些细节,真的把我震撼到了。
一
一个屠夫的慈悲
江措旺堆,一个内心忐忑的屠夫,因为过多杀生只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当听说要去朝圣时,希望能通过朝圣得到解脱,虽然家徒四壁,可倾其所有踏上了朝圣之路。
刚开始时,由于长期酒精侵蚀身体,他连一个九岁的小姑娘都走不过,老是落在最后。可是到最后转山是,江措旺堆却不是刚开始那样虚弱,双眼显得有神,并且有了更多的担当。

可能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当他匍匐在地要起身时,眼前一直蚂蚁爬过,他是等到蚂蚁经过后再起身前行,生怕他的起身和脚步伤害到了蚂蚁。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个屠夫,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生者皆平等。朝圣之旅,已经把他过往的屠杀戾气消除得一干二净。
二
一个九岁女孩的征途
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一年多的风餐露宿,两千多公里的跪拜之旅,你家孩子做的到吗?
我家也有一个九岁男孩,出门都是车接车送,还在跟其他孩子比较车好车坏。吃饭用餐就像去饭店,都是提前点菜。下一餐的菜不能跟上一餐的菜重复,就是重复了,他是不吃的。
可扎西措姆做到了,用她九岁的坚强和忍耐给了现在娇生的孩子们重重一巴掌。

当她看到江措旺堆疲惫的摊在地上的时候,用他稚嫩的声音对江措旺堆说:“加油!”用一个九岁的坚韧向旁人证明自己,同时也激励着身边人。
正值暑假,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为的是多见世面,大家或许已经忘记了,其实旅行也在锻炼着小孩的意志。扎西措姆能够跪拜两千多公里的路程,也许过程中她麻木过,绝望过。朝圣,这很多人认为不可理喻的目标,可在周围人的影响下,用她虔诚的跪拜,走完了她人生最长的旅行,有过这次经历后,你认为还有什么能击垮她吗?

从扎西措姆朝圣,我也理解了仁青晋美对自己当下诸多不如意而乞求神灵的护佑。其实他是在锻炼自我心灵的承受能力,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的同时,也锻炼自我心灵能够承受当下的苦痛。
三
洗发店里邂逅的爱情
一个十八岁的大男孩,经历了两千多公里,一年多风霜雨雪的洗礼,一路上的坚忍,一路上的虔诚。一行人到达拉萨后,通过打工凑够了去冈仁波齐的经费。十八岁的大男孩在拉萨街头的洗发店里邂逅了他的爱情。当他坐在旋转的椅子上邀请女孩一起去冈仁波齐被拒绝时,他旋转一圈,答应等他回来时找她。
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都为了自己心中的爱情憧憬着,都为彼此的虔诚感动着。两个都羞赧得不敢看对方眼睛,相对而坐里,冈仁波齐的神灵都认同了这份爱恋。
十八岁朝圣男孩的爱情,就是在旋转椅子一圈一圈的旋转,羞赧的看着自己脚尖,心里想着对方的脸盘和眼神,用一份等待和承诺做了最好的注脚。

最近身边有好几个高中毕业的,都是十八九岁样子,前两天小区门口还挂了一条横幅,恭祝小区哪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所住小区不大,可我一直没见过那位考上北大的童鞋(可能打过照面也不知道是他),看名字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可我还是指着教育了我身边九岁儿子。看人家多努力,都考上北大了,得多向人家学习。小家伙一脸懵逼的看着我,也不说话。哎,看来现场教育也失败了。
隔壁邻居的小孩,也高考完了,二本。填完志愿就让父母请假出去旅游了,一去半个月,回来的时候,黑着个脸对父母一堆的抱怨,抱怨酒店住的太差,抱怨路走的太多,去的景点人太多,……
他最后给我结论就是:旅游就是他妈的找罪受。
我笑笑,心想,你父母筹划了多少年想出去旅游,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高考,都推迟到现在才出去玩一趟。并且请这么久的假,两个人差不多少了一个月 的收入。你倒好,一路上对父母仅留下一堆抱怨。是父母活该还是他们欠你的呀。
我听不下去他无休此的抱怨,拍拍他肩膀说:“你爸妈不欠你一次旅游,可你欠他们很多次努力。”
说好的爱情呢?怎么说高中毕生旅游了,对,爱情,相信爱情。
都说爱情是向棘而生,可我们高中生的爱情都被繁重学业扼杀了。反正我的是这样的。
四
朝圣者背上的孩子
一个朝圣路上生下的孩子,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这对夫妇用一次朝圣之旅诠释生命顽强。
次仁曲珍朝圣出发时,已经身孕在身,她也知道,孩子会在路上出生,可是她选择了走下去。厚实的羊皮衣服下,看不出是一个早有身孕的姑娘。当时感觉是这姑娘是要逆天了吗。
可是她就是这样的做到了,朝圣,跪拜,生娃,带娃……到了拉萨的时候,小孩扎扎竟然开始学步走路了,真叹服他幼小而又顽强的生命,创造我不敢相信的奇迹。
可要知道从出生,他就一直在路上,面对的是高原的风霜雨雪,风餐露宿。可是每每看到长得壮实的他,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踏实。
自己也是孩子的父亲,能感觉自己对孩子是有多深的爱,都是拿自己最好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他们。把他们看成是脆弱不堪的瓷娃娃。
当看到次仁曲珍夫妇轮流背着孩子,几步一跪,虔诚朝圣的时候,我似乎发现,我对孩子爱的方式似乎错了。可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也许我不应该让孩子去面对那些不可确定的风险,可是孩子一直在温室长大,没有经历风雨,又怎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可是,可是,你如果在孩子心中种下的是一颗菜籽,他怎么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最多也是颗大白菜,也只有你在孩子心中种下参天大树的种子,他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而这颗种子,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五
冈仁波齐的葬礼
一路走来,有生有死,正体现了佛教里面所说的轮回。扎扎的出生,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山下的逝去,把朝圣路上的悲壮演绎的透彻。
一位寄希望于来生的七十二岁的老人,为了父兄的未了心愿,成了朝圣队伍的引路人。
一路上的沉默寡言,一路上的虔诚墨化。手里摇动着的经轮,口里念诵着的经文。感念神灵的护佑。他来到了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收留他,把他的躯体和灵魂都留在冈仁波齐的山脊上。

我一直不是很理解朝圣,身边也有很多人信奉佛教,可是大多只是用世俗的手段去逢迎了菩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乞求了一次。
菩萨不是喜欢香火吗,那我就买大只的香火蜡烛来供奉,因为他不差钱。还与菩萨做交易,菩萨保佑他完成了心愿,还了自己的心愿,那再来用更多的香火供奉菩萨。哎…………是菩萨变世俗了还是我们的信奉变味了呢?
看了冈仁波齐后,自己也仔细的了解了朝圣的意义。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
这才是信仰,这才是虔诚,佛还是那佛,是看你信仰的方式。
杨培爷爷用自己信仰方式,诠释了朝圣的真谛,来生定有一份超脱荣登。因为,冈仁波齐做的见证。
七
说在结尾的话
我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陪她礼佛很多次。可一次次的盲从礼拜,似乎失去的不是虔诚,而是自我。自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后,我对信仰有了更深的认识。
信仰并不要花钱
信仰不受限于你当下的条件
信仰,只要你有一颗心,按照心灵的指示,做你可以宽慰自我心灵和神灵的事情罢了

《冈仁波齐》,你让我的心灵爬上了冈仁波齐的山脊,徒步跪拜了自己的朝圣之旅。我也找到了信仰里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