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有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叫骆驼刺。
它的地上高度仅有40厘米,根系却深达200厘米。
因此,即使在非常干旱的沙漠里,它依旧能顽强地生存,在荒芜中生长出一片绿意。
人也应该如同骆驼刺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不断向内探索和生长
只有凡事开始向内求,才能冲破黑暗,跨过荆棘,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01:向内求,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给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寄托在很多外在的人和事上。
比如有房有车有体面的工作,才会快乐~
有关心你的朋友,体贴你的爱人,才能感受到幸福~
但没有人告诉你,那些住进了大house享受着锦衣玉食的人们,极大可能是不快乐的~
也没有人告诉你,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都不会无时无刻关注你的感受,体会你的哀乐~
所以一个人想要真正的快乐,就要屏蔽掉一切外在的杂音,努力向内求探索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一个内心丰盈且自在的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能有孩子般淳朴的快乐和幸福。
作家钱钟书,就是一个生活极简、精神富足的人。
他在清华当老师的时候,家里只摆放了一个简易沙发和一张桌子,连椅子都是用两个木箱代替。
一般情况下他都会在家静静地读书、写作和陪伴家人。
在他看来,物质越简单越好,只有用内在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灵魂,才能让岁月静好且从容。
身外之物,往往在热闹的时候,才体现出价值。
内在的富足,才是人生质量的分水岭,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越是向外求,越是陷入焦虑和内耗,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唯有不贪念外物,我们的心才能逐渐恢复安静,精神也会越来越富足!
也才能找到身与心的栖息地,在平凡与简单中,不断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02:向内求,困难只能自己默默扛
孟子曾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责任,而是不断反思和内省,就是一个人慢慢成熟的开始。
王阳明15岁时,被父亲王华带到居庸关外“见世面”。
回来后,他狂妄地对父亲说:“我要向皇上谏言,带兵征讨鞑靼(dá dá)。”
王华听后,怒斥他狂傲自大,劈头盖脸地打了一顿。
起初王阳明心中愤慨,后来他反躬自省,向父亲承认自己的过错。
他意识到凭借自己目前的资质和才能,远不能让人信服,反而会招致灾祸。
自此,他勤练武艺精研兵法,为日后平定江西匪乱、宁王叛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以文臣封侯。
不仅如此,王阳明被贬谪到修文龙场后,因为条件恶劣,水土不服,
加之路途劳累,廷杖伤痛复发,很快就病倒了。
但天性乐观的王阳明并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击倒,而是以一种轻松释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低谷。
在龙场悟道时,他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他说天理本身就存于我们的内心之中。
通过向内求,找到自己的良知,就是“圣人之道”。
所有,一个人唯有向内归因,才能不断反思和内省,由此提升和改变自己。
如果一味抱怨,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外部,盯着别人的错误,看不见自己的过失~
就会停滞不前,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03:向内求,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民日报有句话:“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是向内生长。”
这句话简短却富有深意的指出,一个人只有不断向内探索、修炼内心,
由此才可以摆脱许多不必要的束缚和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
历史学家许倬云由于肌肉发育不良,生来就是残疾~
7岁时又遇上了抗战,因此没读书就跟随家人一路逃难颠沛流离。
但就是这样一位没上过中小学,天生残疾、又命运多舛的人,
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台湾大学。
他常与人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在不断的深耕中,许倬云最终成为了一名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
时至如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更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与人娓娓道来,治愈了无数困顿中的人。
正所谓:“向内求一尺,长一尺智慧;向外求一丈,长一丈烦恼。”
将喜怒哀乐寄予在外,只会遥遥无期;
凡事向内生长、向下扎根,不断深耕自己,每天都有新收获还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写在最后:
林中的竹子刚冒头时,前四年里,只会长两三厘米。
可从第五年开始,它会以每天30厘米疯狂生长,随后短短六周时间里,就能长到15米。
它起初的四年其实也从不曾停歇,而是在昏暗的地下深深扎根,汲取养分,最终厚积薄发。
在人生这场修行中,要不断的向内看,要从心出发。
唯有此,你才能自给自足、迈过坎坷,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个关注个在看,愿我们都能向内修己心,在人生的下半场,收获自由,活出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