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亲贤远佞

作者: 至善至柔 | 来源:发表于2024-04-18 16:00 被阅读0次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置,放置的意思。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的意思。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意为选用贤人,罢黜坏人。

    乡  (xiàng):同“向",过去的意思。

    (xiàn):于,指被接见。

    (gāo)(yáo): 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贤臣。

    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直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善于知人。”樊迟还是没有完全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也在众人中挑拔人才,把伊尹选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浅析:

    在这一章当中,我们看到孔圣人主要讲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仁,另一个是智,中心思想就是亲贤远佞。

    这里关于仁,孔子给樊迟的解释就与以往的解读看上去有些大不相同。他说仁就是爱人,实际上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是有内在的联系的,表面上看有所不同,其实又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都是主张倡导仁义道德,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价值观。

    在这里他所说的爱人,按书中解读就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知道孔子始终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曾经有位学者就曾说过:儒学即仁学,凡事以仁为本,那么关于智,孔子认为就是要知人,了解人,特别是作为君主就更要选拔贤才,远离奸佞。

    但我们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历代王朝不仅很多贤能之士不但没有被选拔重用,还会受到那些奸佞之人的打压和迫害,反之小人得志,平步青云者却比比皆是。

    这也证明,孔子的倡导和主张虽好,但是想要真正实施做到却是一件难上加难之事!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社会,其实同样要求一位出色的领导者要有亲贤远佞的能力。这道理谁都懂,因为贤者心中无私,有责任心,心中无我,胸怀大志,他们是能成就大事者;

    而佞者却与前者刚好相反,他们的心里往往只有自己,目光短浅,眼里无他,见钱眼开,当自身利益与公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的以小我为中心,甚至弄虚作假,不惜损坏他人或国家利益的,所以领导者必须要亲近贤者,远离佞者,否则后果不言而喻!

    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社交中、学习中,都应该拥有一双慧眼,看清身边人尽量亲贤远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颜渊篇亲贤远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f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