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地点在山东泰山,起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书籍记载有《 史记·封禅书 》、《路史》。封禅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纪念活动是泰山封禅大典。
在上古传说中,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禅泰山。而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早有专家指出,七十二只是一个吉祥数,并非信史。自商朝以来,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中国皇帝一共有六位:秦始皇帝赵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赵恒。
1.有历史可考的第一个泰山封禅的是秦始皇赵政。
2.意义:
泰山封禅的一个政治来源,是春秋战国以来的泰山祭祀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此一时期,国家祭祀的对象自然也包含了泰山在内。泰山在古代就是齐人祭祀的对象,《礼记·礼器》云:“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
泰山由齐鲁先民最早发展而来的山岳崇拜,在商周时期成为区域性国家祭祀的对象,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在燕齐神仙方士和阴阳家以及儒生的鼓吹之下,泰山成为国家至高无上的封禅大典,泰山由此成为政治大一统、宣扬国威的标志:开窟了百谊帝主药;禅泰面活苟的先河。泰山封禅活动的巨大影响,使神仙思想在社会上更为广泛传播,泰山成为了升仙不食之地。产生于汉代的泰山鬼神信仰,受到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和秦汉以来泰山封禅活动的影响,使得泰山作为人死亡之后的归所的观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值得指出的是,在泰山信仰中,泰山既是求仙获得长生不死的地方,又可以作为人死亡之后的归宿。
二者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他们恰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生命意识,活着的时候希望凭借泰山长生不死,但是当死亡无可奈何来临的时候,又要为形体找一个归宿,泰山作为东方“万物更生”、“阴阳交代”之地的观念使得他们相信,魂归泰山也可以实现生命的重生。
3.为什么看重封禅文化
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这种理论起码已成为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 ,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直到孝公时代'秦 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孝公认为'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也开了后代统治者消除异己文字之先例。另 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故其他帝王也在此封禅上或大或小的进行着大祭祀和小祭祀。以期望得到天的认同,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