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蜂蜜真假鉴别秦岭一白
秦岭一白蜂蜜史话系列:变迁

秦岭一白蜂蜜史话系列:变迁

作者: 秦岭一白 | 来源:发表于2023-05-30 09:19 被阅读0次

    川上野居,三月十八。

    门口的大槐树上来了一群蜂,不知道是秦岭山里的野蜂群,还是从谁家蜂箱里飞逃出来的,也不知道它们在此略作停留,还是准备将新家安置在这里。

    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在每年分蜂的时候,土蜂在山野和家养之间反复流转,抱走别人家的蜂箱叫做偷盗,收走别人家飞逃的蜂群却很合理,毕竟小蜜蜂只认蜂王不认人。

    说起土蜂,养法依然比较原始。

    有些人想养蜂,不会诱蜂就只能掏钱买蜂,卖蜂的人熟悉蜂群的自然特性,要么招到野蜂转手一卖,要么就会繁蜂分出来一些卖掉,能够卖蜂的人通常都有些技术。

    有种人不会诱蜂也不去买蜂,用木板做些蜂箱放在山野之间,没过几天就有野蜂群钻进去,有时候蜂群又会逃归山野,有时候蜂群竟然会越聚越多。

    不管蜂群怎么来的,能不能取到蜜都很难说。

    既毁我室,又取我子。

    野蜂遇到原始人就算遭了惨,这些家伙遇到蜂巢就像看见宝藏,也不管蜂蜜有没有成熟封盖,点火烧死蜜蜂之后也不分蜂子蜂蜡,吃干抹净连蜂巢都能给嘬成渣渣。

    渐渐地,人们在野外发现蜂窝会做标记,用泥草牛粪什么的涂抹洞口,这种所谓原洞养蜂的方法,差别在于不会刚发现就破坏性采集,而是等到秋后问斩时再嘬成渣渣。

    这一等,就等出来新的认识。

    东汉的姜岐在山里隐居,觉得动不动去野外照看蜂群太麻烦,他尝试着将原洞养蜂改为家养,就是砍下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扛回家,按照原树干的位置朝向挂在房檐之下。

    蜜蜂从野生变成半野生状态,姜岐仔细观察琢磨蜂群的特性,随后这种移植的成活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跑来跟他学习养蜂,号称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

    人们从蒙昧逐渐走向文明,对于蜂群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比如知道蜂房的大小不容翰鹄卵,学会将蜂蜜、蜂子、蜂蜡分门别类,食用以及药用方面的用途也是越来越多。

    至于起源,一直认为蜜蜂是由螟蛉变的。

    认识,总是会越来越清晰的。

    到了魏晋时期,张华对于蜂群特性已经相当熟悉,他的《博物志》里面专门有篇养蜂文章,不仅详细记载养蜂容器的制作,还有如何诱蜂、留蜂以及取蜜的最佳时节。

      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令绕容蜂出入。

      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着檐前或庭下。

      春月,此蜂将作窠生育时,来过人家围垣者,捕取两三头便内着器中,数宿出蜂飞去,寻将伴来还,或多或少,经日渐镒,不可复数,器中所滋长甚众。

      至夏,开器取蜜蜡,所得多少,随岁中所宜丰俭。

      ...

    同时代的郭璞写出《蜜蜂赋》,除了“吮琼液于悬峰,吸霞津乎晨景”的酿蜜过程,还有“百药须以之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的蜂蜜功效,更有对于蜂群内部分工的描述。

      尔乃察其所安,视其所托。

      恒据中而虞难,营翠微而结落。

      应青阳而户启,徽号明于羽族,阍卫固而管钥,诛戮峻乎斧钺,招征速乎羽檄,集不谋而同期,动不安而齐约。

      大君以总群民,又协气于零雀,每先驰而葺宇,番岩穴之经略。

      ...

    郭璞笔下的蜂群内部分工,已经和王朝的框架很相似了,其实蜜蜂社会和人类社会很像,不然他和张华两人也不会横死(见秦岭一白.郭璞张华篇)。

    跑题了,还是接着说蜜蜂吧。

    蜂窠成式脩竹里私第,果园数亩。

    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已经学会在果园里面放蜂了,这在杜甫和李商隐的诗中均有体现,不采花的雄蜂被称为相蜂或者将蜂,六月开蜜也被列为农家事宜,这个阶段主要是蜂蜡的广泛应用。

    用蜂蜡做出来的蜡烛,仅限于宫苑豪门或者庙宇享用,此外还是藏书、印染、蜡诏、蜜丸、缬布的必备材料,再加上药王孙思邈推荐的蜂蜜酒,蜂产品迎来爆发期倒推养蜂技术的提升。

    蜂儿每斤不下三十钱,近增至四十钱,课于民间,极以为苦,上乃诏悉罢之。

    蜂产品被列为皇家贡品,民间对于蜜蜂的认识突飞猛进,制作蜂箱的器具从木桶延伸到竹篓,背风向阳有利于防寒保暖和蜂群的生长发育,此外还发现蜂王是繁殖幼蜂的关键所在。

    宋朝人意识到取蜜的合理性,割蜜太多会导致蜂群饥饿飞逃,割蜜太少又会造成蜜蜂无所事事,因而总结出半夜趁蜜蜂睡着了割蜜,并且开创取一半留一半的原则。

      以寙木容数斛,置蜂其中养之,开小孔,才容出入。

      七八月中,常有蜜蜂群过,有一蜂先飞觅止泊处,人知辄内木桶中,以蜜涂桶中,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

      蜂有两衙,应潮,其主之所在,众蜂为之旋绕,如卫诛罚征令,绝严,有君臣之义。

      蜂以类至,采花酿蜜,至冬取之,必余其半,以为蜂食,不尔无噍类矣。

      候蜜满脾,须中夜蜂息时切取,勿令蜂知,量留其蜜以给冬日。

      ...

    元朝时期,学会培育蜂王了。

    掌握蜂王习性就牵住了蜂群,一群不留二王出现了人工分蜂,经过长达数千年的摸索,直到此时才算是成功驯服蜜蜂,蜂群付出的代价是受制于人,得到的是不会轻易被毁巢夺蜜。

    到了明朝初期,养蜂业已经展露规模,换句话说就是专业蜂场出现了,蜜蜂不用承受风霜雨雪的肃杀,同时也摆脱了很多天敌的侵害,只不过每年都要被蜂场主开箱割蜜。

    园有庐,庐有守,五五为伍,一人司之。

    分蜂-召收-留蜂-镇蜂-防护-割蜜-藏蜜-炼蜡的链条打通了,各种形式的蜂箱开发出来了,从刳木以为蜂之宫到继箱的出现,李时珍、宋应星、蒲松龄等人的著作中皆有叙述。

      蜜以密成,割蜜如十一取税。

      蜜无定色,皆随方土花性而变。

      收蜂之后,见其门户清静,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此去兆也。

      先照蜂巢样式,再做方匣一二层,令蜂作蜜脾子于下。

      ...

    清朝,诞生出我国第一本养蜂专著,即便近两千字的内容有些封建迷信,却也不失为一部科学小品,只是这本《蜂衙小记》出版于1819年,距离爆发鸦片战争二十来年。

    西方蜜蜂随着西方人进来了,自古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蜜蜂改名为中蜂,这两个蜂种之间易起争斗,怎奈中蜂打不过人家只能生死逃亡,继而在经济效益之下又被蜂场主摒弃。

    时代变了,详见第八期蜂蜜史话:衰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岭一白蜂蜜史话系列: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is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