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话说》的作者是崔永元,这本书主要是他多年主持人生涯关于“怎么才能有话说”的经验之谈,全书以亲身经历谈道理,不至于像讲大道理一样晦涩难懂令人生厌,是挺值得一读的。
有话说主要有二,一是自己会说话,二是会引导别人说话。最终目的一定是双方相谈甚佳,末了意犹未尽。
说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直接的一点,语言让人类拥有了无限可能性。以我不多的人生经历来看,说话这个技能是所有技能中的No.1。
闷头干活从来都不是一种最佳方式。如果你的专业技能不是超出天际的强,那么你可能永远混不过那些看起来“油嘴滑舌”的人。有些专注干事的人不怎么瞧得起油嘴滑舌的人,觉得他们“不务正业”,有那点贫嘴的时间还不如好好干点活。但是现实是那些会说话的人只需要付出一半的努力便可以达到闷头干活人的效果,甚至是超出。这不能算是社会的不公,仅仅是会说话这个能力的一个回报罢了。
02
学说话,先学会做人
学做人这个课题比较大,其中两点最为重要:真诚与尊重。
没有人会排斥一份真正被别人放到心里的重视和真诚。
每个人都在喊着“真诚待人”,可是却给自己加上一层层伪装,然后吐槽别人不真诚,跟自己不交心。在要求别人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先想一下自己呢?自己都不敢以一颗真心待人,又怎么能奢求别人的真心相待呢?真心未必换真心,但不上心一定换不上心,防备心一定换防备心。
真诚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真诚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即便那是一句粗糙的话。当你满怀真诚的说一句话的时候,你的眼神、神态都会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时候是最容易获取积极回馈的。而我们学说话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馈吗?所以,学会说话的前提一定是要真诚。
因为尊重,即使我们观点不同、价值观不同,甚至世界观不同,我们还是可以平等交流。
尊重,是社交中最起码的礼仪。尊重,让有好的交流成为可能,相信谁也不愿意与一个丝毫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交流吧?尊重,让我们学会彼此理解,而理解正是深入交流的前提。
03
说话别执着于好听,好用就行
有时候,跟别人打电话时,我总是执着于措辞,拨通号码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生怕说错什么话,即使是一个称呼可能都会在心里预演很多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打电话前犹犹豫豫,拨通之后,才发现设想的措辞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你要说的事”。这里犯的错就是过于追求好听,而忽略了好用,毕竟有限的时间内,在好听花费的时间多了,好用这个方面能用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说话好听肯定是极好的,但也不应该本末倒置。在学说话的时候,不该将专注点集中于好听,而是要好用。一百句好听的废话远不如一句有用的话效果好,尤其是交流问题的时候。即便是商业互吹,也要吹在点子上,否则只会徒增尴尬,在这个角度看,其实奉承的话也要追求好用的。
03
说话是有技巧可寻的
尽量调整自己说话的音量,高腔大嗓不太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无论是演讲也好,聊天也好,最好都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节奏、态度和方式来进行。
说话温柔的人,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是发火可能都有那么一点赏心悦目。而大嗓门一般都与“素质差”、“性子急”、“暴躁”等词汇挂钩,即使你并没有这些特性。
我是在这上面吃过不少亏的,朋友对我的评价也有”暴躁“,其实我只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极易提高音量与加快语速。我本心是没什么别的意思在里面的,可是对于别人的观感来讲”这个人好暴躁“。所以,适当降低说话音量与语速还是很有必要的。
你必须真有态度或者真有观点想和大家交流,这样才会让人有所期待。如果你只是糊弄,只想混个脸熟,那么再好的开场都救不了你。
要对得起别人的期待,当所有都对你有期待的时候,你却说着毫无营养的话,结局一定是不好的。
要把这些看上去就是废话的问题列为不能提的问题,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提,而且要在意识里反复强调这件事。
别说不该说的话。有些话题就是雷区,是绝对不能踩的,比如跟一个很在意自己体重的人聊天,你非要问“你怎么这么胖”,这不纯粹是找不痛快吗。踩雷只有一个结果,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变得没用。聊了一天,可能最后这个人记住的只有“竟然嫌我胖”。
所以,绝对不要说不该说的话。
04
提取核心内容
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就是核心内容的提取。换言之,如何能够在众多的声音中快速提炼核心信息,当别人还在众说纷纭的时候,你已经拨云见日,这一点非常重要。
说,要说重点;同样,听也要听重点。一个好的谈话者,就要要快速从对方的话中找出重点加以回应,而不是说出的话“驴唇不对马嘴”。话不投机半句多,什么叫“投机”,就是我说的你都知道,你说的我也都理解。而这依赖于“听重点”,毕竟交流中还是废话居多的。
附:原文摘抄
第1章 序:我喜欢那个理想的世界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终点在哪里,那得由你自己决定。
我们永远做不到为大众活着,但也千万别把自己丢了。
独立思考这事儿与正确没关系,不是说你一定要有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永远有自己的观察、选择和评价,能恰当地自我怀疑,但不盲目武断。
第2章 别骗这个世界,更别骗自己
很多时候,让我纳闷的不是观众看不出电视的真假,或是电视人故意设置的这些假,而是假这件事情本身。道具是假的,不奇怪;但是情绪是假的,就很闹心了。这事儿就像是传染病,一个节目因为一个情况作作假,效果出来了,收视率上去了,别的节目就会学,接着所有的节目都会这样。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舞台前踮着脚尖,但是又谁都没占着谁的便宜。
为什么这世界一定只能有一种你想象中的“激动”和“热情”叫作“热泪盈眶”?
因为,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告诉你真的有什么不好,它就是会好一下、坏一下,你控制不了。不像假的,它就能保证每次都好。
我们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永远说实话,但我们尽量不要故意说假话,哪怕是善意的。说出一句期待时间自动更正的假话是容易的,但是纠正错误的过程往往异常艰难,代价也非常大
你得相信,没有任何一种准备会白白浪费。
没有人会排斥一份真正被别人放到心里的重视和真诚。
真心未必换真心,但不上心一定换不上心,防备心一定换防备心。
其实,当什么办法都没有的时候,真诚本身就非常有效。
我们想成为拯救尴尬的英雄,是因为我们对完美爱过了头,但现实的世界从来都不完美。
第3章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没有人规定这个世界必须按照我们的秩序运行啊!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慢慢放下自己的过程,不是吗?
别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从事什么工作,年纪大了都一样,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一种参与感和实现度,一种没有被抛弃的感觉
别执着于好听,好用最重要。
这么厉害的一个人,这么才华横溢的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对采访时的第一个问题如此在意?大抵是确定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吧。
所有人都会莫名感到紧张和焦躁,然后开始伪装、开始争辩、开始沉默。
第4章 别怕,我们还有那些招儿
尽量调整自己说话的音量,高腔大嗓不太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无论是演讲也好,聊天也好,最好都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节奏、态度和方式来进行。
你必须真有态度或者真有观点想和大家交流,这样才会让人有所期待。如果你只是糊弄,只想混个脸熟,那么再好的开场都救不了你。
要把这些看上去就是废话的问题列为不能提的问题,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提,而且要在意识里反复强调这件事。
孙敬修为什么把《西游记》讲得那么好,那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不仅要阅读原著和大量的同类出版物,还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把故事改编好,最后才呈现出节目最精彩的样子。
说话这件事儿,挺简单,千万别想复杂了,不需要像舞台剧一样字斟句酌、抑扬顿挫,也不用像文学著作一样多在乎前情铺垫和起承转合,就是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讲述最真实的生活。
第5章 别把你的脑子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别总想着要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更重要的是要把“你知道”变成“我知道”。
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就是核心内容的提取。换言之,如何能够在众多的声音中快速提炼核心信息,当别人还在众说纷纭的时候,你已经拨云见日,这一点非常重要。
专业是他们一定会遵守准则,而期待是可以融化并感动他们的力量。
无论是生活,还是说话,一定会遇到要唱反调的时候。原因倒不是非得搞事情,而是在很多时候,正着走的人太多,路都给占尽了,唯独朝相反的方向,才能下得了脚。
第6章 别学会了说话,却忘了怎么做人
人一旦失去敬畏和尊重,就会失去平静和安宁。
因为尊重,即使我们观点不同、价值观不同,甚至世界观不同,我们还是可以平等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着因为理解而靠近的尊重。
后来,她(指崔的女儿)在跟我拥抱的时候偶尔会看手机,可能就真的只是一个仪式吧。没关系,只要你在我的臂膀,我不在意你的目光。
第7章 别忘记吃药
很多话,当时听不懂,别着急,放着,慢慢来,总有一天你能听到它的回响。
所以,热爱这事儿真没地儿说理去,喜欢有时候就是最大的驱动力,不理解没关系,原本也没指望所有人都理解不是。
其实我们所谓的梦想、理想,身处当下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也没有强烈感受的,一定要放在相对漫长的时间线之外去回望,才会发现那是不是最好的时光。
电影《天气预报员》中有过这么一段台词:“艰难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太容易,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很少有‘容易’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