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儒家著作的分析,儒家的学习理论可以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刻苦努力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学习成长的步骤
《大学》一书提出,学习成长过程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方面或阶段
(1)格物
《大学》中提出,世间的万事万物均有其理,人之心灵即为知晓事物之理。因而,学习的第一步是用智慧去洞察事物之理, 通晓万事万物之本质。亦有革除物欲之说。
(2)致知
在较长的时间格物之后,人们就能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不论是表里,还是精粗,无不通达。通过此过程,达到对事物的根本了解。
(3)正心
立志,树立远大理想。历练毅力等心理素质。
(4) 诚意
能真诚地对待人和事。要完成诚意这个儒家学说的学习过程理论过程,首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然后要真诚地对待他人。
(5)修身
指道德和能力的完善。
(6) 齐家
成家立业,担负起各自的家庭责任,实现家庭幸福,追求美好生活。
(7)治国
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
(8)平天下
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功德惠及天下。天下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当人们做到致知、诚意和齐家,有效地将国家治理好的时候,天下太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大学》又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这也是儒家学习成长、人生实现的一般模式。
正如以上几个学习成长过程所说明的,儒家学说不仅仅是使个人得到完普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但是,只有当组成社会的个人得到很好发展的时候,良好的社会才能被建立起来。因而,儒家学说必然首先关注如何将个人培养成为贤人。
2. 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要“学”和“思”的相互结合。“学”表示学习者对各种知识的探索。例如,学习者首先应该读书,或者获取广泛的个人经验。但是,只记忆读过的东西或经验过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除了“学”以外,还需要“思”。思即指理解新的经验,如何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及所学习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学和思这两个过程都是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如果“学”只是广泛地阅读和获取生活经验,那么将会导致无用的记忆。“思”要和现实结合起来,还要与行动结合起来。
3.能力和努力
儒家认为,大多数人天生具有相近的心性和学习能力。“性相近,习相远”。因此,人们在知识和道德方面的差异主要源于后天学习的影响,比这种影响小的有源于学习机会或周围人行为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儒家的学说中,只有非常少的“上智者”在没有进行学习的情况下,就有先知的能力。同时,只有非常少的人天生不具有学习所需要的素质。
因此,一般来说可以认为大多数人的潜力是差不多的。人们知识的多少和品德的优劣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他们致力于学习的勤奋程度的反映。可以下的一个结论是,不管人面临的任务是多么困难,但是假如人们能够足够地勤奋,那么他终将会取得成功。因此,不能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大小或任务的困难程度,而应归因于付出努力的大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