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 鑫8_1456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21:37 被阅读0次

    孩子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是大多数父母的心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大多数父母思考的主要问题。经济学上讲过,“激励”是改变个人行为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除了学校、社会提供的“激励办法”以外,不同家庭出台各式各样的符合本家庭特色的“激励办法”,并形成了庞大的“激励办法体系”。功能繁多的电子产品,偶像的唱片,直接的货币,美好未来的期许都成为了拴在孩子面前的“胡萝卜”,激励着他们向国内外的重点学校冲锋,并催生出一批批的优秀学子。

    激励是如此有效,父母自然乐意扩大“激励体系”的种类自然成为的“育儿经”。近几年来,“榜样的力量”被引入激励体系中,即“别人家的孩子”,希望孩子对照榜样,查缺补漏,见贤思齐,快速成长。这一激励办法是否有效?榜样的力量要想发挥作用,首先要让孩子接受榜样。然而,父母发现,“别人家的孩子”逐渐成为一个贬义词,被贴上“别人家的孩子”标签的孩子,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被周围的小伙伴们孤立。所以,父母不难感觉到的是,我们家的孩子讨厌“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会讨厌别人家的孩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一部分父母归咎于自家孩子缺乏进取心。自家的孩子们则反驳道,为什么要千篇一律呢。我自己想怎样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由我自己决定,父母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下一代人,由此也产生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人生未来走向的分歧。父母子女之间的激烈冲突并没有促使孩子成才,反而落下满身的埋怨。那么,是榜样错了吗?试想下,社会没有榜样可行吗?榜样们推动着社会前进,代表。如果没有榜样,缺乏典型,个人的成就不能获得认可。逐渐地,大家的冲劲也就淡下来了。那么,是父母的问题吗?似乎也不是。借助“榜样”无非会让孩子有个参照,有个预期,形成清晰的前进路线图,个人努力才会事倍功半。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榜样、父母、孩子是这三者之间的循环出现了问题。更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打开榜样的方式是错误的,结果导致了相反的结果。

    原来我们在召唤“榜样”时,大多数是采取这样的套路:“榜样们”上台显摆战绩。比如个人身价,财富榜排名,成果数量,社会名望等等,一定要有冲击力。台下的群众们被“大神们”震得一愣一愣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和“大目标”,说一定要做到,否则就怎么地怎么地。然而,有用吗?似乎是没有吧。你不难发现,尽管听了那么多的名人故事,读了那么多的名人自传,参加了那么多的名人演讲,还是在原地踏步。为什么呢?没有抓到学“榜样”的本质。听众由于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没有通过听榜样的成长经历,反观自己的问题,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转变观念,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效果。并且,听众们也不敢质疑榜样,将其视为社会中的权威。榜样的神秘化反而使得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无法被人得知。榜样的神秘化也产生了不好影响。一部分人为成为榜样,不断地给自己加“杠杆”,把泡沫吹得越来越大,所以身价造假、学历造假、科研造假等乱象层出不穷。

    孩子由于涉世不深,容易为各种乱象诱惑而走火入魔。因此,父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大多数父母过于急功近利,只看到榜样身上的各种抽象的指标,不去考察指标背后的东西,不去思考榜样为何能够成功,更不会思考榜样的成功经历对我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如何将其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效果,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这种错误的思维甚至在很多国内具有高水平的高等学府中存在。马克思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所以,没有人会拒绝一个更好的“我”。如果拒绝的话,那一定是教育者出了问题,不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认为孩子不思进取只表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无能为力。没有思考,取舍的“榜样式”教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排除在教育之外,教育中的“参与感”不足。没有将他人经验结合个人发展现实,无法从他人经验中有所收获,教育的“获得感”不足,自然就会产生抵制情绪。

    那么,社会应该如何建立“榜样-父母-孩子”的良性循环关系呢,父母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打开“榜样”呢?

    第一,要教育孩子,榜样不是神,每个人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也成为榜样。社会不是“秀场”,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书,仰视榜样时要人启发。如果太自我的榜样,过于神化自我的榜样,建议大家就不要学他了。

    第二,父母要有宽广的胸怀,摒弃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要妄想自己一夜暴富一样,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恨不得一次变成无敌学霸之类的人物。要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也是需要点滴浇灌的,拔苗助长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了。

    第三,在面对“榜样”时,父母首先要把心情平复下来,明辨真伪,敢于质疑“榜样”。然后,理智地分析,他为何能成功,他的成功对于我有什么样的启示,他的哪些做法值得我的孩子借鉴,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成功学”。

    运用正确方式打开榜样后,孩子在学习“别人家的孩子”的过程中,才有充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并以一种拥抱的姿态去迎接竞争,与其他优秀的人一道去迎接美好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j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