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這篇文章,起因於看到一位十多年的學佛者,因學習過程中陷入種種疑惑和矛盾之中,他窮究佛經、論典、論釋,疑惑只越來越多,與現實和其他文化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大,他無法從佛法中得到真正圓滿的解答,後來深惡佛法,並在放下他的“佛法”之後才得到平靜安寧。
我爲他喜悅,又感到難過。
喜悅於他終於在“放下”的那一瞬間,親近佛法。難過的是,他曾經深信的“佛法”,並非他在“放下”時所接觸到的佛法。正如買櫝還珠的故事,只是這次,因爲不了解外包裝盒子的各種稀有的地方,連着寶珠帶盒子都不要了,還倒貼了自己的十年光陰。
如果信仰是門生意,他真的賠到家了。
2.
每個人學習佛法都有不同因緣,但本質上,都是爲了能解除疑惑痛苦,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把學佛當成一門投資,這門投資的收益衡量,有個很簡單的指標——學習佛法之後,煩惱越來越少,快樂越來越多。“快樂”是學習佛法的首要收入。如果越學越痛苦、疑惑,越不快樂,那肯定有什麼地方學錯了,讓你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那麼,怎麼確保學習佛法的投資回報率越來越高呢?
不論什麼學習,老師和同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佛法。我們出去旅遊,還知道要看地圖,問當地人,甚至請向導,更何況是信仰的學習之旅。如果信仰是青藏高原,那麼佛法則堪稱是信仰的珠穆郎瑪峯,攀登珠峯沒有向導、同伴,都是拿自己的生命和心靈開死亡玩笑。
所以學習佛法的關鍵投資,首先就是尋找對的老師。人們常說人有三次投胎機會,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工作,第三次是婚姻。修行人如果跟對老師,至少是多了一次投胎機會。如果自己勤勞一點,說不定連着前三次的錯誤也全都修正過來了。
佛系用語,對的老師,就是明師,就是智慧通達,修證圓滿的老師。這種老師用漫畫畫出來,腦子裏是裝着星空、宇宙,還有一臺能打敗李昌鎬的計算機,眼神是陽光和煦,心上是冬暖夏涼,讓你巴不得天天貼着別離開。有這樣的老師指導學習佛法,不論什麼疑惑都能向老師請教、印證,老師看到學生有問題常請教,只會心裏高興。跟隨學習的,哪怕是佛油子(如我),在老師的慈悲智慧長期薰陶下,雖然爬山的速度可能慢了點,但至少朝向珠峯的方向不會錯。而虛心求教,精進修行的,即生成佛也不是沒有可能。再打個比方,就是跟對老闆,能指導工作進步給機會,我們自己又吃苦耐勞,不發達都不可能。
但明師或者可遇不可求,還有可能是求也求不到,或者即使遇上,老師不收你,多少錢都沒用。這種老師心上不安名利根財色眼,沒法賄賂。古人師生相互考察將近十年都是正常的事情,現代人可有這樣的耐心呢?往往聽到有名望的就圍上去了,先佔個名額再說。至於這個名,是真名還是假名,有沒有什麼後果,往往很少考慮。真的遇上假師父了,就開始叫苦連天,不管認識不認識,跟佛字沾邊的,一起罵個狗血淋頭。甚至如同做生意受騙上當,就說生意人都是騙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中運氣好的,或者還有機會修正學習路線,踏上自己的求法路。運氣福報不太好的,可能就在自己的境界裏打轉折騰了。
3.
運氣好的一個表現,是有一起學習的小夥伴。這種小夥伴,在學校是同學,在事業裏是同事,婚姻裏是伴侶;在佛學裏,叫同修。修,是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動。所以同修這個詞,看起來很佛系,講白了,就是一羣喜歡自己削自己的人,共同走在削自己的路上,用儒家的話講,則需要兩句話,一是“吾日三省吾身”,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些同修修證很好,我們自己不對的地方,被指出和改正的機會比較大,進步的速度也比較快。當然,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同修,讓自己顯擺逞能秀下限的機會無限多起來。脾氣好的同修,會用包容讓我們遲早照見自己的醜陋,直脾氣沒那麼講究別人心情的,則直接讓我們在刺和被刺中,圓滿實現“削自己”的修行目標。
所以,修行路上,同修是面絕好的鏡子,還是全自動的。比傳說中的魔鏡靈多了。你要是對着同修問:同修,同修,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只要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不論你想聽什麼,同修這面魔鏡給的,一定都是能支持你進步的答案。
因爲真正的佛弟子,能把自己遇到的任何情況、任何人都當成是自我修正的鏡子,這就是佛學說的“對境”的含義之一。
在人生的路上,不但遇到好老闆,經常指導提拔;還有共同努力的同事,相互支持鼓勵;關鍵自己還上進,時時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獲得成功呢?只怕他想做賠本生意的時候,衰神都要躲着他,怕砸了衰神自己的名聲。這樣的人,在學習佛法修行的路上,也同樣能朝着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安寧快樂與日俱增。
良師益友,既是學習佛法有高收益的保障,也是投資學佛的穩定收入之二。
4.
可是現實常見的情況是,可以提點的老師都遇不到,更別提明師了;老師都沒有,又怎麼會有同路的修行人呢?這時又怎麼辦呢?佛系生意還要不要做下去呢?
獨自探索信仰世界的你,依然孤獨,也依然對佛學佛法保持興趣,這時的你不論主動被動,一定都會接觸到各種信仰、也接觸到各種佛法的觀點。如果你希望能從閱讀這些資訊中,探索一條正確的學習佛法的道路,或者因此而與明師同修結緣,我能給你的唯一建議就是:
以對境爲師,以對境爲同修,培養自己謙虛自省的能力。
以任何環境都爲對境,重視“對境”,把“對境”當作自己的老師和同修,時刻練習自我修正,你的外在會日益顯示一個重要的品格:與日俱增的謙虛自省。這也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法練習者、修行人、佛教徒、佛系青年——你可以用任何一種名稱替換他——的又一個顯著特徵,也算是學習佛法的被動收入。
謙虛自省的好處多多。
首先是能仔細傾聽,和他人交流避免誤會,也因此能學習到更多。比如介紹因果規律這件事,很多初學佛的人都會遇到。剛剛學習佛法的時候,我的自我感受非常強烈,當時有同修告訴我,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如果做了什麼,就要遭受什麼果報時,我非常生氣,不但認爲同修不應該“妄談因果”,而且認爲同修在威脅自己。但現在仔細回想,還是當時的自己既不了解佛法,也非常自大,無法用心體會同修敬畏因果、提醒我種善因培福德的一片善意。相比之下,我很幸運,在跟我的同學講一些很簡單的因果道理案例的時候,他們都會很耐心地傾聽,並沒有因此而對我有什麼偏見。從這個顯現來看,我有時還真覺得這些同學都是佛菩薩的化身呢。(看到的小夥伴們,留個小爪印可好?)
謙虛自省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對經典有更真實的尊敬。還是以因果學習爲例。無論在市面上流通的一些佛法通俗讀本,還是在佛經裏,都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非常超乎常人想象的因果案例,比如地獄餓鬼,比如修什麼法會獲得什麼果報等等,這些案例的真假,其實在我們自己有限的經驗智慧裏,是無法去驗證的,甚至現代科學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我們常看到的所謂輪回的鐵證等等,也很少有人會親身去驗證。有些人因此而拒絕相信因果,甚至就像我曾經一樣,認爲這些都是爲了教人行善,不惜嚇人、威脅而編造出來的。直到有一天,當我看到地獄圖的焰火和嚇人的嘴臉時,忽然像看到了自己生氣憤怒時的嘴臉,我才明白,真實的地獄和天堂,就存在在我們自己身上啊。也因爲這次體驗,我之後再去看其他任何佛教經典,遇到和自己的經驗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時,就實在不敢再無知無畏地嚷嚷了。我會暫時記下自己的問題,持續思考,然後等待機會去解決它。
謙虛自省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放開心胸,與師相應。因爲謙虛自省,而滿懷尊敬,認真傾聽,那麼真正的明師、同修出現在面前時,你一定能最快地認出,也能最快地吸收他們所給予的智慧和慈悲。就像是久旱逢甘雨,當對的人出現在面前時,虛懷以待的心一定會知道。
5.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聰明人。因爲很聰明,能識文斷字,通今達古,對這個世界雖然充滿疑慮,但總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可是,在佛法的學習面前,只有謙虛能讓我們有收穫。因爲佛法的根本教導之一,就是要斷除我們的執着。而無數看似聰明的學習裏,只是在不斷地“讓自己更正確”——佛學稱此爲“鞏固我執”。不斷增長我執的學習裏,是開不出智慧之花的。
聰明人能言善辯,往往容易跟人在嘴上爭高低,學習佛法後的典型狀態就是喜歡在言詞辯論裏爭個是非對錯。我曾經也自詡爲聰明人,非常喜歡辯論,學習佛法後一度就更喜歡辯論了。跟別人要辯論,沒有別人,自己跟自己也要在內心激烈辯論一番。在辯論時爭勝逞強,言辭越犀利越得意,常常在微信、Line等一打字就是一兩千,非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不可。其實在辯論過程中,想爭的,不過是“我是對的”。現在想想,真的是羞愧無比。
佛法是重視辯論的,歷史上有很多公案流傳,佛學院也有辯經的課程和傳統。辯論對強化邏輯思維,明了佛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真正精通佛理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無不邏輯嚴謹、結構完整、論證精密、案例確實。但是佛法辯論與律師法庭辯論、高校辯論賽、學術辯論等等,都有本質的不同。律師辯論爲求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高校辯論賽是要辯論技巧爭個高下,學術辯論求的學術的嚴謹,自我的辯論可能求的是心安,而佛法辯論是在慈悲攝持下,探求世界真相的訓練。在辯論過程中,丟失了慈悲,就不是佛法了。真正具備智慧的辯論,也必然有慈悲的溫柔護持。
子不語以彰人道,佛不語方顯慈悲。
願每個人“投資學佛”的旅程上,良師益友相伴,慈悲智慧攝持,謙虛自省,不斷進步,賺到快樂如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