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日报X简书|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我记忆里的农村|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我记忆里的农村|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作者: 木鱼敲了一下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18:06 被阅读0次

看头条的时候听到宗次郎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

虽然没有填词,却有神奇的效果,陶笛声响起,堆积了许久的浮躁,顷刻瓦解,思绪被拉回儿时的故乡。

褪去繁华,每个人心里都是一个小孩儿:或倔强、或坚强、或乖巧、或调皮…年龄的增长只是外在的表现。

2019故乡的小县城

住进高楼丛林反而想回到故乡,那个小时候充满生机活力的小村庄。

夏天门前的水塘里荷花开了,倔强的水浮子(学名为浮萍)长满水面,捞些回家喂鸡鸭,忙的不亦乐乎。

荷塘

夜晚也很有趣,跟同伴一起有模有样的学大人捉蝎子,那时候农村的红砖房很多,还有少许老旧的土胚房,一晚上运气好的话可以捉到不少。

捉完回来冲个凉,水是白天用压水井压出来的(水龙头是没有的),经过一天的阳光暴晒,到了晚上还暖烘烘,洗着正合适。

那时候“空调”这个词对于一个十八线小村庄来说实在是陌生。晚上想要凉快降温,家家户户都是到房顶上睡的,配上一把蒲扇摇着,慢慢就进入了梦乡。

夜晚的星空透亮闪烁,就像现在的3D影像一样立体饱满,手可摘星辰。

奶奶手指轻轻一点:“这是牛郎星、那是梭子星,银河对面是织女星”。这时候睡前故事就开始了:“什么八百老虎闹北京”、“龙王的闺女变成了哈巴狗”…到现在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很多故事的开头有些相似“从前呀有个王二小上山砍柴”…我和弟弟听的入迷,故事在每个夏夜,重复多遍都不觉得厌。

很多个夜晚瞧见星河里跑的很快的星星,奶奶说是“贼星”。现在想想也觉得很奇妙,难道是距地球几亿光年的外星文明?

放暑假可把我这么大的孩子乐坏了,呼朋唤友:去田间摘西瓜、南山松树林放羊、河坝上的老鳖潭里搬螃蟹,一群人玩的乐此不彼。

儿时田间地头有很多的泉眼,渴了可以直接捧着喝,清冽甘美的很,河南话说就是“真带劲”!

秋天的时候好多的老扁担(蚂蚱的一种),用狗尾巴草把它穿成串,烧烧就能吃。不管饱,却是童年珍贵的美味。

小孩子的眼里万物皆有趣,就算是踩在脚底下的泥巴也不例外,基本从小玩到大,做成锅碗瓢盆、围成长江大河…

枯黄的杨树叶也有好玩法,叶子撕掉,留下长茎,跟同伴两根对拉,看谁的先断,谁就输啦。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忘了收麦子的时间,打心里觉得惭愧。

希望的田野

我这一代人处境很尴尬,回农村不会种地,在城市很难生根。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里的小船,人生方向饱受时代影响。

收麦子的季节,农村人最忙。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十几亩地全靠农民一镰刀一镰刀割出来。我的爷爷辈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吃尽了苦头。

天气晴朗、高温炎热还算不错的;如果碰上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那可真要忙坏了。

故乡的夏日

因为成熟的麦子被雨淋过很容易变霉变坏,家家户户都是连夜收割,叫苦不迭。庆幸每家兄弟姐妹多,忙到凌晨是常态。为了卖个好价钱,经常连夜在麦场打麦(即:用机器把麦子脱壳出粒)再晒干。为了安全防盗,晚上一般家里的“老力”(河南话指成年男子)都要在麦场睡,看守着麦子。那时候还不时兴打工,除了种地,农民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麦子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命,是要维持一家老小生活的口粮。

这都是我到小学四年级前的农村:贫困、朴实、勤劳。

辛苦劳作的粮食卖不了多少钱,有的时候过年粮食都不够吃,秋收后按当时的国情政策是需要交公粮的。爷爷辈称这是江泽民时代,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最艰难的时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啊,要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一跃成为现今的GDP世界前三,可以说史无前例。可我们却坚持了下来,而且成绩斐然,靠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也靠着几辈人的努力,从一点点积累量变到现在的质变飞跃。每一步都走的踏实又艰辛。

清楚的记得2007年我正读初一,村村通的政策落实下来,走了多少年的泥巴路变魔法一样成了水泥路。如果爷爷活到现在一定会很欣慰,这也是他一直的愿望。

回家的路

听奶奶说很久以前医学不发达,爷爷的爹娘患病早逝,年仅十岁的他只能与大几岁的姐姐相依为命。本该是在宽敞的学堂读书的年纪,为了生存只能走南闯北。成年人能做的苦力他咬咬牙也能做,多亏他头脑机灵,识字打算盘都是自学成才,后来渐渐做起会计、支书的工作。也算慢慢好起来。

奶奶年轻的时候,正碰上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蝗灾,粮食大省颗粒无收。据百科显示饥饿致死约有150万人。那是段黑暗的岁月:扒树皮、吃大雁屎、更甚者吃死人肉活命…这也成为一代人抹不掉色的记忆。

能活下来都是不幸中的万幸,我无法想象那样的苦难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我小时候吃饭如果留剩饭,就会被奶奶斥责:“你们这些小孩儿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你们是木有(河南话指没有)赶上大饥荒,白面馒头想都不要想,一口面汤就救活一个人哟……”听完有些惭愧又有些怀疑,反正最后是不敢再剩饭了。

作为一个标准的90后,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和平繁荣的年代,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也在一点一点焕新面貌。

日出也是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那条通往世界每个角落的路,带给我们更便利的出行、更多的工作机会、先进的生产设备,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解决了温饱,奔向小康生活,天下大同,是作为每一个家庭想要看到的中国梦。

回首我的儿时记忆再与今天21世纪的新农村对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从电话都罕见的村庄,联络靠写信VS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就搞定衣食住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前人栽树才有后人乘凉,感谢我的祖辈、父辈,也是这几代人的血和泪,成就了如今这个富足安定的时代!也希望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期待国家的革新,希望万万农民群体被社会更多的关注。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时势造英雄,实干兴邦!加油我的国!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 我记忆里的农村|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看头条的时候听到宗次郎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 虽然没有填词,却有神奇的效果,陶笛声响起,堆积了许久的浮躁,顷刻瓦...

  • 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当我在城市里踏着铺满水泥的大马路,路过一幢幢华丽的高楼大厦,眼望着各种各样的灯红酒绿。进入到5G时代的今天,曾经的...

  • 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中央扫黑除恶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把黑恶分子一个个打掉,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

  • 我眼中的中国|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是人们长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这一认识受环境、年龄、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科技中国——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昨天下午出去到集市,一个和我相仿的奔五农村妇女在卖黄瓜豆角,东西不多但是顾客却不少。大概由于她朴实的农村打扮连...

  • 山路“我的视界,我的中国”

    我的家乡在山区,想出山要走一条十五里的山路。儿时在村子里读小学,放学后也是在山间地头玩耍,几乎不出门,所以对出山的...

  • 守护 | 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梗概】影片以检察官林叶颖侦察监督一起滥伐林木案的法律实践活动为线索,反映了人民检察官高度认识生态环境类案件的重要...

  • 粮田|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我们一家子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乡村里,到处都是农田,菜地、玉米地、果树地一并兼备,更值得一提的是,维持家庭温...

  • 迁徙|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这是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年,时光迈进四月,我再次踏上归途,跟随K215次列车向东驶向故土,窗外的风景从高楼林立...

  • 让座|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晌午时分,张老汉到城里赶完集,背着背篓勾着腰刚到汽车招呼站边站定,一辆客车就“哧”地一声在他面前停下来。车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记忆里的农村|我的视界 我的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lk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