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头条的时候听到宗次郎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
虽然没有填词,却有神奇的效果,陶笛声响起,堆积了许久的浮躁,顷刻瓦解,思绪被拉回儿时的故乡。
褪去繁华,每个人心里都是一个小孩儿:或倔强、或坚强、或乖巧、或调皮…年龄的增长只是外在的表现。

住进高楼丛林反而想回到故乡,那个小时候充满生机活力的小村庄。
一
夏天门前的水塘里荷花开了,倔强的水浮子(学名为浮萍)长满水面,捞些回家喂鸡鸭,忙的不亦乐乎。

夜晚也很有趣,跟同伴一起有模有样的学大人捉蝎子,那时候农村的红砖房很多,还有少许老旧的土胚房,一晚上运气好的话可以捉到不少。
捉完回来冲个凉,水是白天用压水井压出来的(水龙头是没有的),经过一天的阳光暴晒,到了晚上还暖烘烘,洗着正合适。
那时候“空调”这个词对于一个十八线小村庄来说实在是陌生。晚上想要凉快降温,家家户户都是到房顶上睡的,配上一把蒲扇摇着,慢慢就进入了梦乡。
夜晚的星空透亮闪烁,就像现在的3D影像一样立体饱满,手可摘星辰。
奶奶手指轻轻一点:“这是牛郎星、那是梭子星,银河对面是织女星”。这时候睡前故事就开始了:“什么八百老虎闹北京”、“龙王的闺女变成了哈巴狗”…到现在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很多故事的开头有些相似“从前呀有个王二小上山砍柴”…我和弟弟听的入迷,故事在每个夏夜,重复多遍都不觉得厌。
很多个夜晚瞧见星河里跑的很快的星星,奶奶说是“贼星”。现在想想也觉得很奇妙,难道是距地球几亿光年的外星文明?
二
放暑假可把我这么大的孩子乐坏了,呼朋唤友:去田间摘西瓜、南山松树林放羊、河坝上的老鳖潭里搬螃蟹,一群人玩的乐此不彼。
儿时田间地头有很多的泉眼,渴了可以直接捧着喝,清冽甘美的很,河南话说就是“真带劲”!
秋天的时候好多的老扁担(蚂蚱的一种),用狗尾巴草把它穿成串,烧烧就能吃。不管饱,却是童年珍贵的美味。
小孩子的眼里万物皆有趣,就算是踩在脚底下的泥巴也不例外,基本从小玩到大,做成锅碗瓢盆、围成长江大河…
枯黄的杨树叶也有好玩法,叶子撕掉,留下长茎,跟同伴两根对拉,看谁的先断,谁就输啦。
三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忘了收麦子的时间,打心里觉得惭愧。

我这一代人处境很尴尬,回农村不会种地,在城市很难生根。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里的小船,人生方向饱受时代影响。
收麦子的季节,农村人最忙。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十几亩地全靠农民一镰刀一镰刀割出来。我的爷爷辈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吃尽了苦头。
天气晴朗、高温炎热还算不错的;如果碰上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那可真要忙坏了。

因为成熟的麦子被雨淋过很容易变霉变坏,家家户户都是连夜收割,叫苦不迭。庆幸每家兄弟姐妹多,忙到凌晨是常态。为了卖个好价钱,经常连夜在麦场打麦(即:用机器把麦子脱壳出粒)再晒干。为了安全防盗,晚上一般家里的“老力”(河南话指成年男子)都要在麦场睡,看守着麦子。那时候还不时兴打工,除了种地,农民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麦子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命,是要维持一家老小生活的口粮。
这都是我到小学四年级前的农村:贫困、朴实、勤劳。
辛苦劳作的粮食卖不了多少钱,有的时候过年粮食都不够吃,秋收后按当时的国情政策是需要交公粮的。爷爷辈称这是江泽民时代,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最艰难的时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啊,要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一跃成为现今的GDP世界前三,可以说史无前例。可我们却坚持了下来,而且成绩斐然,靠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也靠着几辈人的努力,从一点点积累量变到现在的质变飞跃。每一步都走的踏实又艰辛。
四
清楚的记得2007年我正读初一,村村通的政策落实下来,走了多少年的泥巴路变魔法一样成了水泥路。如果爷爷活到现在一定会很欣慰,这也是他一直的愿望。

听奶奶说很久以前医学不发达,爷爷的爹娘患病早逝,年仅十岁的他只能与大几岁的姐姐相依为命。本该是在宽敞的学堂读书的年纪,为了生存只能走南闯北。成年人能做的苦力他咬咬牙也能做,多亏他头脑机灵,识字打算盘都是自学成才,后来渐渐做起会计、支书的工作。也算慢慢好起来。
奶奶年轻的时候,正碰上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蝗灾,粮食大省颗粒无收。据百科显示饥饿致死约有150万人。那是段黑暗的岁月:扒树皮、吃大雁屎、更甚者吃死人肉活命…这也成为一代人抹不掉色的记忆。
能活下来都是不幸中的万幸,我无法想象那样的苦难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我小时候吃饭如果留剩饭,就会被奶奶斥责:“你们这些小孩儿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你们是木有(河南话指没有)赶上大饥荒,白面馒头想都不要想,一口面汤就救活一个人哟……”听完有些惭愧又有些怀疑,反正最后是不敢再剩饭了。
五
作为一个标准的90后,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和平繁荣的年代,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也在一点一点焕新面貌。

要想富先修路,那条通往世界每个角落的路,带给我们更便利的出行、更多的工作机会、先进的生产设备,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解决了温饱,奔向小康生活,天下大同,是作为每一个家庭想要看到的中国梦。
回首我的儿时记忆再与今天21世纪的新农村对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从电话都罕见的村庄,联络靠写信VS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就搞定衣食住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前人栽树才有后人乘凉,感谢我的祖辈、父辈,也是这几代人的血和泪,成就了如今这个富足安定的时代!也希望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期待国家的革新,希望万万农民群体被社会更多的关注。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时势造英雄,实干兴邦!加油我的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