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是怎样的一部影片?
为什么《连线》这样一本
科技杂志会主推一部电影?
科幻电影的价值是什么?
| 银翼杀手回来了
最新一期《连线》杂志的封面文章《银翼杀手回来了》,Blader Runner is back 。正如标题所说,著名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续集10月6日在北美地区上映。
科幻的意义《连线》作为一本科技类杂志,口号是“致力于报道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现在和未来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为什么它会去报道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呢?这不是娱乐媒体和电影杂志应该干的事儿吗?况且科幻电影和小说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挑这一部来报道?还用这么重要的封面位置来介绍。
原因只有一个,这部35年前的《银翼杀手》简直可以说是一部神作,它不但开启了dystopia(反乌托邦)科幻电影的先河,还像预言一样,展现了很多人类未来的科技,并揭示了因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最厉害的是,这部电影中讲到的很多科技现在已经发生了。从这篇报道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部《银翼杀手》在《连线》杂志编辑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今天就来讲讲,这部《银翼杀手》到底厉害在哪儿,以及科幻小说对于我们的意义。
| 命运曲折的《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1982年上映,导演是后来拍摄了《异形》系列的大导演雷老爷子-雷德利·斯科特。
科幻的意义故事发生在2019年的美国洛杉矶,当时人类的科技已经可以制造出几乎跟人一模一样的复制人了,这些复制人专门干一些人类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比如说外太空探索之类。为了安全起见,复制人的寿命被设定为只有四年。但是因为一次事故,人类决定要消灭所有的复制人,还成立了专门的警察部门Blader Runner ,翻译过来就是“银翼杀手”。影片的男主角就是这个银翼杀手部队的精英。几个复制人回到地球,想在自己的寿命耗尽之前,找自己的创造者,延长自己的生命,而男主角必须消灭这些复制人,但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男主角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复制人,也产生了关于自己究竟是人类还是复制人的疑问。
这个片子的特效,可不是国内的5毛特效,哪怕放到今天看,都是非常精致而且不落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综合了科幻、动作、悬疑、侦探、爱情片的元素。
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当年遭遇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滑铁卢。它的节奏缓慢,故事环境极其压抑,天空永远是阴沉的,下着雨,又是一部探讨人性阴暗的黑暗电影(noir movie ),它描绘的dystopia ,反乌托邦式的未来,挑战了当时的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想象,甚至吓到了很多人。(感觉后来昆丁的《sin city》就是模仿这种调调)
那时候的大众对于未来,还是非常乐观而且充满期待的,所以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是像斯皮尔伯格的《E.T 》,讲人与外星生命如何和谐相处;像《星际迷航》系列,讲人类凭借自身能力殖民整个银河系。
不过,《银翼杀手》是部典型的低开高走的神作。这部片子对于未来科技的想象,跟现实非常贴合,同时基于科技发展,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极其有深度,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无论是之后的《第五元素》、《攻壳机动队》、还是《黑客帝国》三部曲,这类“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电影,讲述未来城市高度发达,产生的机器与人的末世之争,都可以追溯到《银翼杀手》的调调。
时隔35年,这次《银翼杀手》的续集,更是阵容强大。雷德利·斯科特虽然没有亲自执导,但他是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去年凭借电影《降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演员也非常大咖,像老戏骨哈里森·福特,演过《星球大战》《空军一号》《夺宝奇兵》等很多经典影片。他在第一部《银翼杀手》里面就是主演,这次以75岁的高龄继续出演影片续集。而本次的男主角是演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爱乐之城》的瑞恩·高斯林。据说这部续集还会延续之前的风格和思考。在美国的烂番茄网上,《银翼杀手》的续集已经得到了89%的好评。
科幻的意义| 科幻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首先是一次对于人类未来的预言;其次,它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正在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重看35年前的《银翼杀手》,你会惊叹于这部片子的超前性和预言性,对于科技的描写,会让你感觉非常的真实。
比如,这里面有一个维特甘测试(Voight-Kampff test ),用来判断受试者是不是人造人,这就是有名的图灵测试的升级版。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热潮兴起,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图灵测试、大数据这样的名词,但影片在35年前就已经思考过人和机器的界限这样的大命题了。
另外这个片子里面对于生物基因技术的描写,人类可以自己改造基因来创造生命,今天已经实现了,其他像可视通信技术,我们在智能手机上也都做到了。而《银翼杀手》的预言性还包括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的想象。它告诉我们,高科技,不一定会带来高质量的生活,“high-tech low-life ”,也正在发生着。
我们身边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通讯越来越方便,但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地拉大,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大量的工作岗位被机器和自动化替代,大批的人失去工作。城市建筑越来越高,环境却越来越差,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包括科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新的冲突,我们也正在经历着。
科幻作品预言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正在面临的问题。就像苹果著名的广告语,“为了让真正的1984年,不会成为乔治·奥威尔小说里的《1984》”。
生物科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都已经不再是电影和小说里的想象了,新科技带来的威胁,近在眼前。当我们通过科幻作品的推演,提前思考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不只可以得到警示,还可以提前预防这些危险。电影就是把可能的危机可视化,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让更多人意识到,从而引起重视。
实际上,我当时整个片子只被一个场景和一段独白征服,那段独白是被设计成只有3年寿命的人造人领袖在一路反叛杀回到地球,去寻找延续生命之路最终被证明无解,在临死前对男主角说的一段话,应该是这样的: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in time.
Like tears...in the rain.
“我看到过你们这些人绝对无法置信的情景
战舰在猎户星座之肩燃起的熊熊火光
C射线在幽暗的宇宙中划过了‘唐怀瑟之门’
但所有的这些瞬间,都将消逝于时间,
就像泪水湮没在雨中。”
这段场景描述与对生命长度的感叹和无奈,反差强烈,对观众有强烈震撼效果。其实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对于科幻电影的意义在于,虽然是科幻,但她会使观众忘掉传统科幻题材对于科技的好奇和向往,而接受对生命的终极问题的拷问。在这个点上,此片确实做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这个主题很多科幻电影都讨论过,但《银翼杀手》讨论得异常的深邃,其中包含了几个方面: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起源;
生命力的表现。
这三个问题其实又是三位一体的。就像《银翼杀手》续集主演高司令说的,科幻小说的力量,以及它的美妙之处,就是你可以不用真的生活在未来那些最糟糕、可怕的场景里,确能亲身经历它们。
| 变得复杂的美剧和电影
留心美剧和电影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剧情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角色越来越多,角色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比如:《魔戒》的情节设定和角色关系,就比同样是经典的《星球大战》系列复杂。
人类的大脑有一项魔力,即“通过一遍又一遍使用某个认知功能,可以召集更多的神经细胞来参与这项工作。社交智慧的运作机制也是如是:花越多时间关注复杂的社交网络,大脑就越擅长追踪这些错综交互的关系。“
我们在看美剧,电影甚至综艺节目时,大脑高速运转去判断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面部表情透露出的信息等。这些都是在锻炼大脑的”社交肌肉“和对复杂关系的理解。
所以看剧,特别是烧脑剧能“不打针,不吃药,保智商,防阿尔茨海默症”。
这里再推荐两部科幻美剧。一部是英国BBC的《菲利普·K·迪克的电子梦》。是根据《银翼杀手》原著作者的小说改编的系列剧。既有《黑镜》feel,又很《银翼》。主演是《权游》里短命的少狼主。
《菲利普•D•迪克的电子梦》海报 ps:他剧中口音异常的酸爽,想自虐练听英音的可以一试。 另一部是Mini太空喜剧《奥维尔号》。算恶搞版的《星际迷航》,但每集故事都会探讨一个非常人文的话题,立意还算蛮特别的,里面的笑料也会让人忍俊不止!科幻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