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陷于手机,迷于游戏,已是不争的事实。常听各种声音集中呼吁:“移动互联时代,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需要家长、学生、学校、游戏商、媒体、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怎么努力?谁来努力?不得而知!不了了之!
一块荒地长满杂草,要彻底锄掉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同理,孩子迷于游戏,脑里已充满了杂念。根除杂念的办法就是填满正确的思想。然而,受应试体制的限制,孩子们的脑子里没有装上多少给精神奠基、给思想打底的东西。近年来,国家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更不能靠几场做秀的活动,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润、文化体验,潜移默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经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用身边的优秀文化教育孩子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我们赣州的宋城文化就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073/9bc713a53791071a.jpg)
一、赣州宋城文化的时代价值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开发和利用赣州宋城文化,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润泽学生心灵,对培养学生乡土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赣州宋城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史载:“豫章理学节义,为海内师表,而赣郡尤著”,理学文化孕育于赣南。其创立者为理学祖师周敦颐。周敦颐于北宋庆历、嘉祐年间在赣州为官,兴办“濂溪书院”,宣扬理学。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就是在赣州拜周敦颐为师。长时间在赣州跟随周学习理学,成为一代宗师。历代的理学家或官宦纷纷来到赣南,往周子逗留过的地方去寻访濂溪先生的足迹,汲取理学养分,使赣南的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理学名士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杨时、张九成、朱熹、王阳明等。
赣南理学发展到明代,出现空前繁荣。其代表人物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赣州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形成地。王阳明在赣州剿匪时,感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君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请之功,此大丈夫不世之伟业”。他在赣州兴办“阳明书院”,兴办社学,刻印儒学经典,教化百姓。同时在赣州各地办培训班,传播他在赣州创立的“致良知”学说,并最终形成“心学”。
今天,赣州还保留“濂溪书院”“阳明书院”旧址,中心城区还有“濂溪路”“阳明路”以纪念两位名人。探寻周、王等在赣州的各个讲学之处,我们都可以吸取到丰富的中国哲学营养。因程颢、程颐师从周敦颐学理学,赣州被人夸耀为“二贤讲道之地,庶几与邹鲁并”,可见赣州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赣州还有一条街道也是以宋朝名人的名字命名,那就是“文清路”。“文清路”是纪念著名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几”的。曾几,北宋虔州赣县人,大观初(1107年)铨试第一,赐进士出身,历官敷文侍制、通奉大夫,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几去世后,谥号文清。曾几因反对秦桧而被罢官,他为官始终清正廉明,不畏权贵,爱国爱民。
曾几的父亲曾准,字子中,嘉祐八年(1063)年赴京会试,成进士。曾几的三位哥哥曾弼、曾楙、曾开,均为进士出身。自曾准之后,曾家一门出四进士,人称“虔州四曾”,位于赣州和平路口的“世臣坊”就是记录曾几一家“耕读传家,家学渊博”的佳话。
“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的郁孤台,凝聚忧国忧民的民族精魂。当年辛弃疾登临郁孤台,面对滚滚而去的赣江水,面对逶迤东去的不尽青山,追忆那段"国破山河在"之旧事,怀着对世事、国事之强烈忧患,于郁孤台上,他写下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其中传世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名噪天下,令郁孤台地位兀然登临上一个历史巅峰。
文天祥登临郁孤台也写下 “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忧国诗篇,并在赣州拉起一支队伍,北上勤王,救国救民。
赣州类似“文清路”“世臣坊”等地名,类似“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爱国诗句还有很多。游览这些地方,品读这些诗句,忧国忧民,崇尚忠义等优秀精神自然深入人心。
其次,赣州宋城文化是根植家国情怀的必要土壤。
有一种情感叫做老乡,有一种情怀叫做家乡。我们这辈人,都有很深的家乡情结。在县城,以同村的人为圈子;在省城,以同县的人为圈子;在首都,以同省的人为圈子。因为同走过村前的那条小路,同饮过村里那口井水;同上过县城那所中学,同游过县里那座古庙;同吃过家乡那道特色菜,同玩过那个过家家游戏。有了家乡文化习俗的认同,才有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感融合。
而今的孩子,时间上除了家里就是学校,寒暑假也是家里、培训班。空间上往往是流连街道、商场、娱乐场。所到之处,所玩之事基本上是所有城市共有的、相似的,缺失了家乡的独特性与文化性。将来孩子长大了,在外地遇到老乡,怎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多也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老乡而已。
如果你是赣州人,你对赣州知多少?近期,因为开始做传播赣州文化的事情。我经常在一些讲座上,提到赣州的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科技艺术,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学生了。对家乡不了解,对家乡不热爱,怎么能产生爱家乡的情怀。不能爱家,怎能爱国!
我们很有必要对孩子讲赣州的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很早就“商贾云集,货物如雨”,有“南方丝绸之路”美名的繁华历史。
向孩子讲赣州的宋代古城墙比西安的明代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早了几百年。古城墙的护城河、墙垛、城楼、马面和炮城等古代设施齐全,保存了宋代以来数以万计、共521种的纪事或纪名铭文城砖,是国家文物古迹的孤品。
向孩子讲在北宋嘉佑年间州守刘彝设计并修建的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近千年仍在发挥巨大作用。该项工程被称为城市排水工程的奇迹,被李克强总理誉为“良心工程”。
向孩子讲宋代几任州守刘谨、洪迈、周必正先后修建了西河、东河、南河浮桥,为完善赣州城市交通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形若游龙的东河古浮桥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浮桥之一。
向孩子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向孩子讲巍峨的慈云塔,讲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讲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讲苏东坡与阳孝本彻夜长谈的夜话亭,讲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讲“荷包胙”“酿豆腐”“粉笼床”“黄元米果”等赣州美食。
讲赣州风光旖旎、古韵悠悠的宋八景、明清八景。讲赣州的古墙、古巷、古窑、讲赣州城的一切。讲赣州静谧而诗意,安逸而无声的山水,讲赣州源远流长、广博厚重的文化。讲赣州古有辛弃疾、文天祥,今有千万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
让孩子爱上赣州,让孩子以生在赣州,长在赣州而自豪。让赣州的宋城文化成为孩子们根植家国情怀的必要土壤。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073/d4cd1aabb4101c99.jpg)
二、赣州宋城文化的教育功能
赣州宋城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赣州自然博物馆科普、文物、历史等丰富的内容,却抵不过赣州“华润万象”“大润发”“九方天虹”“步步高”等商贸中心”对孩子的吸引。学校语数英政史地理化丰富多彩的课程,却抵不过“王者荣耀”“QQ飞车”“绝地求生”等手机游戏对孩子的诱惑。
我们急需发挥赣州宋城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思想,完善孩子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挖掘赣州宋城文化的教育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