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才是正确的跑姿?
跑姿有很多种,分别为脚跟先着地、前掌跑法、全掌跑法、全掌跑法时脚跟不落地、中掌跑法、亦或其他。
大家一起讨论何种跑姿才是正确的,通常有人会说“其实都可以,只要是适合自己的。
落地后,由脚跟过渡到脚掌,然后蹬地发力离开地面。这样一种跑法,这是以前世界上一个比较权威的跑步媒体上公开传播的一种跑姿理念。这一方法是对是错,此处先不进行评论。
如何定义“正确的跑姿”
1、符合自然规律的:
a. 重心前移产生位移(最初需要重心前移,移动重心你才可能产生位移。很多时候我们对运动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人们觉得手摆动起来了、脚蹬起来了就叫跑步。如若有人用手抵住你的胸口,重心始终在站立位的正下方,此时摆动手和脚仍然无法向前跑);
b. 转换支撑,从新获取重心(脚根据重心的位移,不停地进行转换,从而支撑新的重心。手脚动作总是配合着进行的,这是由人的对侧运动模式决定的,起到维持平衡的作用,手使得整个运动更协调、更高效);
c. 循环……
顺应人体生理结构的
a、发达的小腿三头肌;
b、粗壮的跟腱;
c、为行走和奔跑而进化来的;
d、小腿前侧只有单薄的胫骨前肌而已.....
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共同组成,这些肌肉下部和跟骨的连接汇成了跟腱。人之所以有如此健壮的小腿肌肉,是由于人直立行走之后,长时间的行走、迁徙、打猎、奔跑以及在躲避凶猛动物的追捕过程中进化而来的。胫骨前肌比较小,而且是单关节肌。跑步时,如果你的后脚跟先着地,每一次落地胫骨前肌都要做一次离心收缩,这么小的肌肉经常做高负荷的离心收缩一定会受伤。跑步中一种常见的损伤就是胫骨的疲劳性骨折,由于胫骨前肌反复的拉扯,导致其在胫骨上的附着点脱开了。
能量节省化的(动作本身是高效的)
a. 着地时的地反力方向(后脚跟先着地的跑法:脚跟触地的一刹那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胫骨前肌要进行离心收缩来缓冲这一能量,让如此单薄的胫骨前肌反复受到较大冲击是很容易受伤的,重心压在支撑脚上时地面会产生另一个更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b. 地反力峰值(当后脚跟着地时,地面的反作用力是向后上方的,这会在你前进的方向上起到一个刹车的效应。这样的落地方式,会让你一直处于加速减速、加速减速中,能量就会被浪费掉);
c. 弹性能在肌肉肌腱中的储存(小腿发达的肌群在落地的时候起到了短暂的储存能量的作用,如果没办法让这些肌肉进行储能,能量循环就会变弱)...
当身体重心前移时会有跌倒的感觉,这时会下意识的迈出一条腿重新获得重心。迈出的那条腿由于有高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势能,触地时小腿的后群跟腱会被拉长,这时弹性能作为能量被短暂的储存。跑出时能量得以释放变为动能,这样就跑动起来了...
落地有一个储存势能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的核心,例如骨盆、髋部,储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驱动你前进。肌肉组织里面的储能是非常短暂的,在比较高的频率下能量才能快速的被释放(最优步频是180以上)。当步频较低时,储存的弹性能会被肌肉组织吸收掉,这样会导致能量循环的利用率变差。人运动的本质就是把生物能(脂肪、糖原、蛋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人做能量转换的效率是不高的(一般情况下只有25-30%,其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了)。跑步的能量利用率比骑自行车高,是由于在此过程中有能够储存的弹性能(能量利用率可达到50%)。因此,跑姿是跑得快、跑的好以及跑的不受伤的前提...
跑步是本能:
1、我们“奔跑”是人类基因自带的技能包,是大脑内置的默认程序(基础的运动模式是在位于低级的神经里面的,由高级中枢来调用这些底层的功能);
2、后天养成的“坏习惯”破坏了身体使用“奔跑”技能包的本能(久坐使得前后肌群紧张程度不一样,前肌群总是屈的,后肌群总是拉伸的)。
关键跑姿;2、落下;3、上拉。
姿势跑法把整个跑步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无论长跑、短跑,以何种方式落地,都会经过“1”这一动作。从脚落地以后越早进入关键跑姿,就可以越快的进入下一步—产生位移;“2”为转移身体重心的过程(也称为“落下”);在做“3”这一动作时要尽快地撤走支撑脚,因为当支撑脚一直停留在地上的时候是无法产生位移的,想要跑得快,脚要跟上重心转移的速度。在姿势跑法中并没有讲要如何落地,而是强调把重点放在转移重心以及撤走支撑脚上。随着重心的转移,为了不摔在地上,下意识迈出的那一步一定是前脚掌落地。具体内容可以买“姿势跑法”的书进行阅读,结合网上的视频会对这一跑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