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里有一句话,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用疏远的爱来回馈父母。
01
最近追了一部家庭剧《幸福一家人》,其中有一个片段,医生儿子选择入赘院长家,并且要跟家人断绝关系。
父亲感到不可置信,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儿子,居然迫不及待的想要脱离这个家。
面对质问,儿子说,所有的成就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更多实力没有他强的人,却靠着父母轻易夺走原本可以属于他的机会。
父亲听后忍不住哭泣,甚至向儿子道歉,对不起,是我没本事。
小时候的作文里总是写,父亲是巍峨的大山,随时随刻庇护着这个家,有他在,就什么也不怕了。
长大后,慢慢发现他好笨,很多东西都不懂,还不愿意学。父母子女间的矛盾渐渐出现,你变了,你不再是那座大山,你再也无法替我撑住一片天地;你变了,你越来越沉默寡言,甚至连嘘寒问暖都做不到。
02
一个现实的令人心疼的父亲,不善言语、不舍管教,全心全意的为三个孩子做着能做到的全部。
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门买豆浆油条,帮大女儿叫好车,帮小儿子准备好衣服。大女儿忙着工作,看也不看桌上的食物,反正出门随便吃点就好了;二儿子与父亲心有芥蒂,骑着电瓶车经过父亲身边也不打一个招呼;小儿子满心满眼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可冲动易怒,整天闯祸,需要父亲为他收拾残局……费心费力的安排好他们所有的琐事,将他们都送走之后,恍然发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于是,这一整天盯着手机,他渴望被孩子们记得。
电视剧的神奇就在于,明知道是很现实的东西,通过戏剧稍微一放大,还是会被触动。
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过着平凡的生活。父母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他们能给予的最好的生活。
我们会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好,往往忽略和习惯了最亲近的人的付出。
人往往在失去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
剧中的父亲得了癌症,将三个孩子告上了法庭,用人生最后的三个月时间去与孩子们和解。结局一定是好的,在最后的时间里学会珍惜,哪怕最终失去。
03
今年陆续看到李咏患癌去世、金庸离世的新闻,心中是又震惊又难过,原以为童年中的记忆是夺不走的,可某一天就那么猝不及防地离开了。这种感觉很无奈,恍然意识到,我们追赶不上时间,预想不到意外。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你的人;你要记得在医院陪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
其实。我试着想要关心你,可你总说没事、没事。
其实。你也试着走近我,可我总是说我很忙、我忙。
后来。我们就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04
我一直觉得酒是一种极其难喝的东西,不懂为什么父亲那么喜欢。后来,工作以后,我竟然学会了喝酒,在很多个难以入睡的夜晚,是酒陪伴我度过。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父亲爱喝酒。
那不是喜欢,是习惯。是在巨大的压力无法倾诉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唯一宣泄出口。
人和人的关系,总是在某些时刻得到共鸣,好像一下子感同身受了,解除了曾经全部的不理解。
但是,走远的关系能轻易的回到原点吗?我不知道。只是,无论是父母、恋人还是曾经多好的朋友,在各自的城市工作、生活之后,少有不顾一切相聚一面的时候,甚至通话和消息都在逐渐的减少中。
旁观别人生活的时候,内心无比清晰,甚至愤愤不平,你怎么能这样?!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旁观者清。也是现实。
电视剧总是弘扬着真善美。所有的挫折、误解、隔阂,在结局之前必须得到一种谅解。现实却是很残酷的,你会越活越薄情,越活越冷漠。
知乎上有个热度很高的问题:为什么父母越老越薄情,连出门送送我都不愿意。
最多赞的回答是:“父母不是薄情,他是不敢看你离开,所以故意假装懒惰和薄情。”
我完全被这句话戳中了。
每次爸妈有什么问题,总是会打视频电话过来问我,我一开始教,他们就退缩,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算了,使我很气恼。直到有一次,妈妈小声的嘟囔,反正有你在嘛。
在城市的角落,我一个人泣不成声。
父母永远不会薄情,最怕你真的冷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