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一字不漏的读完了沈老先生当年从北平回凤凰探亲时写给妻子张兆和、命名为《湘行简书》的全部内容。心里泛起了生活的波澜。这几十封情书中,包含了一个远游的丈夫对妻子的牵挂、思念。行船上的丈夫,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就想妻子此时能坐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赏景取乐,却又不希望妻子与他一起长途跋涉,辛苦劳累。坐小船逆流而行,回家看望重病的母亲,又是风雪寒冷的冬天,做丈夫的一定不会忍心妻子跟着他一起受冻受苦,所以选择独行。艰苦寂寞的行程里,不断的给爱妻写信倾诉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沿途风景,因为内心有妻子陪伴,长长的旅途似乎幸福了不少。
沈老先生用一生的美好时光爱着自己的妻子。从“我看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中,哪个女子不羡慕老先生的用情专一?哪个姑娘不渴望有这样一段浪漫独到的表白?沈老先生用他朴素的语言细细的倾吐着对妻子的爱念、不舍。每一封情书,看上去似在写沿途的风景,又似一个唠叨的大叔喋喋不休。可是每一言一语中,又透露出了他对妻子的想念和爱。“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都想到你。”这是刚到桃源,还没分离几日的老先生对妻子的呢语,读得有点鸡皮疙瘩,这个男人是不是太矫情了?
在沈老先生给兆和的众多情书中,这样矫情、肉麻的话语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湘行散记》让我再次认识作家沈从文,了解湘江沿路的很多风土人情,也明白了爱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叨叨絮语。大作家沈从文写起情书来,完全没有作家的样子了,反而觉得他成了一个絮絮叨叨、可怜巴巴的糟老头。一路缠绵于爱恋之中,每天吃什么,吃了多少都一一细数,带在船上的被子太薄了也说了半天。你看:“你们为我预备的铺盖,下面太薄了点,上面太硬了点,故我很不暖和,在旅馆已嫌不够,到船上可更糟了。盖的那床被大而不暖,不知为什么独选着它陪我旅行。我在常德买了一斤腊肝,半斤腊肉,在船上吃饭很合适……莫说吃的吧!”。
在那个通讯缺乏的年代,从北平到凤凰,个把月也不一定能到达,写好的信要到指定的地方才能邮寄出去,有的信还不一定能寄到对方的手里。然而一路行船,一路颠簸,一路风寒中的老先生,每天最快乐的事却是给妻子写信。手僵了还写,墨水泼了也写,所带信纸越来越少了,也仍然要写。在他的信中,太多的鸡毛蒜皮之事,太多的不足挂齿之言,于我,宁可歇笔也不想浪费纸张叨叨不止。这或许就是老先生的格局:太爱一个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家也有一个老头,平时话特多。虽然工作辛苦,可是每天回到家,他都会乐此不疲的诉说着在外面的种种琐事,工作中的愉与闷,生活中的乐与烦。辛苦了一天,很想清静的我,有时爱理不理,有时丧着脸阻止他的诉说。因为这个,我们之间的谈话很多次以不愉快收场。他委屈我不懂他,不懂生活,发誓不再给我说更多的话,可是过两天又“重蹈覆辙”;我苦恼他话多,每天回家不急忙帮衬家务,只一股脑儿的说废话。
我们的生活在矛盾与磨合中不断的行走着,也在各种纠葛纷争中走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转眼头发斑白,步履渐缓,锋芒慢慢失去了尖锐的棱角。孩子不在家的日子里,他因为忙,几乎都是很晚才回家。家,成了他睡觉时才会到达的“旅馆”!很多时候,空空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寂寞的日子总使人胡思乱想,有时候看剧看书也无法消减心中的空虚与疲倦,于是怀念一回家就有人说东说西解闷的日子。借故电话:“我今天回家吃饭,你来不来?不来不做你的份”。老同志到是很爽快的,只要不是很忙,只要我回家,他总会抽出时间回家吃饭。当然,他的到来,家里一定会多一些烟火味,生活似乎又有趣了不少。
作家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生活是这样,平凡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平淡琐碎,真情真知,与身份无关,与时代无关。或许,这就是生活,市井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你侬我侬。闲言软语中,你说着你的心情,我做着我的饭菜,相互陪伴,互相依存。经历了太多的风霜,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为了家庭的柴米油盐、工作的艰辛、娃娃的成长叛逆而不断争论争吵,再到如今的不谈情说爱,只有亲情和彼此的理解包容。这,需要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也只有千帆过尽,才会倍感珍惜!
如果早一些明白,生活中不会有那么多争吵。然而,如果没有这实实在在的苦与乐,又怎会有今天的感悟良多?沈老先生一生执爱着张兆和,可是张并不是如他一样热烈的爱着自己。直到沈死后,兆和在整理他的书和信中,才真正的感受到了这一份情爱。暂不说沈一生是否幸福,可是,兆和最终应该能读懂这一份感情的。哪怕她最后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听起来有些凄楚,为沈从文的一厢情愿感到不值。然而,对对错错一出戏,选择和谁相遇相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缘分!如果那是一个会让你哭、让你笑,甚至有时让你厌恶得巴不得从此再见到,可是一进门看到他在家又莫名的高兴的人,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