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微信公众号做了一次免费试读的活动,于是欣然网上申请,不久便寄来一本《留住所有时间变美好》的书,作者是伊心,一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姑娘,如此年纪便出版了一本图书,心下大为佩服。当我们大部分年轻人还在深陷工作的泥潭不能自拔,每天浑浑噩噩度日的时候,她用事实告诉我们坚守的力量、青春的活力。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种战斗下去”,主要讲青春的迷茫与坚持,失落与希望;第二部分“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主要讲旅行和阅读治愈的那些伤痛;第三部分《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孩,最后都去了哪里》向读者说明了一个道理,女性可以突破社会的禁锢,更为优雅和精良的活着;第四部分《除了爱,一切都是妄言》则让人感觉到身子像埋在甜甜圈里,那些男女之间的柔情、恨意如在耳畔。
然而,遗憾的是,我还是在文章中看到了太多的自我和物欲,或许,这个时代本该如此。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他曾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在跳出庸俗地服务政治之后,又回避政治,大散文不多。与此相互印证的是冯牧的说法:我不喜欢心灵探险式的散文,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呻吟,这些散文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我们散文创作的发展趋势。1998年,梁衡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由此开启了他散文创作方面的转型,从山水散文一改为政治散文,即使在写山水散文时,我们也能看出他不一样的情怀,在写苏州园林时,他会不由地意想起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上曾登上舞台的各种思想和人物。
林清玄是我喜欢的一位散文大家,其作品清新雅致,浪漫又富有哲理,30岁之前,他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立志成为作家,他说,要为沉默的大众发声,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发声,这是他为文的志向和格局。台湾有本杂志评选四十岁以下的成功人士,林清玄排第一,后面是马英九,但林清玄对成功的体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这就是超脱了自我的层面,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都是凡人,同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成为那个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的人。
沈从文二十岁从湖南辗转进京,生活困顿却笔耕不辍,“我总是极单纯地想,既然目的是用它动摇旧社会的基础,当然首先要好好掌握工具,必须尽最大努力来学会操纵文字,使得它在我手中变成应用自如的工具。”这是年轻的沈从文的立志和格局,我们这么年轻,在关注些什么呢?又用文字做了些什么呢?前一段时间去听刘世南先生的讲座,这位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不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恐怕无人知晓,刘世南早年投身革命,立志为国家、民族探索出一条出路,保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苟利国家,奋不顾身。对于一些花花草草、吟风弄月的文章,他的回应是“一为文人,斯不足道”。
我常想,写文章为了什么?难道仅仅为了出版?为了彰显自身的业绩?还是为了诗和远方的情调?我们的文字为国家、民族,为拯救世道人心做了什么贡献?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结婚、生子、老去就是一个女孩的命运吗?才不是!》这篇文章,这里发出了对争取女性权利的呼号,女性有权决定自己何时结婚、何时生子,在任何困难和选择面前都要做自己。我还喜欢《孤独究竟教会了我什么》这篇文章,只有在孤独时,我们才会思索自己未来的走向。沈从文曾在水边、山头、马房痴呆地、秘密地想了四天,他决定去往一个生疏的世界闯荡求学。孤独让人深刻,正如伊心所说:“自我实现需要审慎的思索,冷静的克制和枯燥的坚持。”
生命可贵,我们确实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索,在余下的时光里不负韶华。留住所有时间变美好,让自己美好,也让社会、让更多的人变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