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向孔子请教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孔子说了黄帝,宰予又问颛顼。
孔子说:“宰予,这些事情哪是一下子就能了解完的?你太急躁啦!”
宰予说:“老师,您曾经说过有什么问题不要隔夜,所以我才敢问的。”
宰予也是伶牙俐齿呀,所以孔子就接着讲了,一直把这些帝王都讲了一遍。
孔子对这些帝王是非常尊重而且推崇的。看看他怎么形容尧舜禹。
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其言不忒,其德不回。
舜: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
禹:敏给克齐,其德不爽,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为纪为纲。
在孔子看来,尧舜禹都拥有非常高的德行,因此才能受人尊重。
孔子认为,好的君主一定是教化民众,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君主做得好,民众自然效仿。
这一点扩展到企业管理,教育孩子同样适用。管理员工也好,教育孩子也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监督和惩戒。
拿教育孩子来说,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或者想要教导孩子一些好的品格,这出发点肯定是好的。
然而,落实到方法上,却总出大问题。家长往往习惯于说教,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然后就要求孩子做到,对孩子实行监督,做不到就惩戒。但往往折腾半天,孩子很难学会。
其实,家长从一开始就错了。想要孩子做到,学会,不是要一开始就让他去做,不是一开始就对他进行约束管制,而是家长自己先做到。
家长想要孩子不玩手机,自己要做到不玩手机,家长想要孩子做到早睡早起,家长自己先早睡早起。
如果家长做不到,孩子一个是对家长的要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孩子心里会想,既然你说玩手机不好,那你为什么要玩呢?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另外一方面,孩子总是看到家长在玩手机,耳濡目染,他眼里自然全是手机。他眼里全是手机,怎么能不玩呢?
所以,家长要先一步做到,这是前提。
但家长做到了还不够,家长还要让孩子看到,这么做的好处。没错,是让孩子看到,而不是家长用语言告诉孩子。家长用语言告诉孩子是没用的,孩子没有切身体会,根本不会走心的。
比如,不让孩子玩手机,那有什么好处呢?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其他乐趣。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可是孩子不玩手机了,没事做,无聊,他就会觉得很难受,心里还是想着手机。这样起不到作用。
有时候,孩子自己没有能力马上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家长需要进行引导。家长可以陪孩子玩,在陪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对一些玩具,或者其他的东西感兴趣。等孩子感兴趣后,家长就不用经常陪着了。
这是教育孩子的步骤,教化民众同样是这个步骤。所以好的君主,都像尧舜禹一样,自身就有好的德行,这个德行使民众尊重他们,同时也会效仿他们。
反之,一个君主自身德行很差,却对民众的要求很高,其结果必然是做不到。因为上行下效,民众效仿他的德行,民众的德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好的君主都能够爱民为民,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才能受到民众的爱戴。
管理也是一样的。你重视员工,员工才会为你着想。
我们总是讲主人翁精神,希望员工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用主人翁的态度去做工作,其实,这又搞反了。
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能够先把员工当回事,把员工的利益当回事,那么员工自然会把企业当回事,自然会拥有主人翁精神呀。
一个国君如果把民众当回事,民众自然也会爱戴他。否则,民众就会推翻他。
在企业里,员工不至于推翻领导人,可是他会跳槽,会消极怠工,会玩忽职守。这时候,企业领导人还想要企业发展,进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才会如此重视这两点,不仅在回忆三皇五帝的时候说起来,就是鲁国的国君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时,他也是如此作答。实在是因为他们对于治国齐家,都是最根本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002452/d2c314d42c3f009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