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了我们的决策呢?是经验?是方法?还是思维方式?我相信应该是思维方式,经验局限于我们完成的每一件事的同质化成都,如果遇到的完全是不同领域和不同环境下的问题,就不一定帮上忙,就像我们说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就是超出了经验的覆盖。
方法呢?这有可能会是一种操作,不过方法要变成工具化,或是具备了足够的“你的”信任程度,愿意去尝试和使用,也是这种情况,会发生“直接上”的情况,觉得方法在手,直接可以解决遇到的难题,可殊不知难题不会是我们验证过的那些方法可以破除的。
思维方式成为了可能的最优解,因为这是改变我们思考事件与难题的角度和层次的核心。我一直认为现实世界中没有非黑即白,那些非黑即白的问题,不需要去决策,所以决策是一个处理棘手的、复杂的事件的综合体,存在于黑白之间的那个变量更应该被及早掌握。
《灰度决策》站在人文科学的角度,从思维上提供了思考的方式与可供实践的方法,一旦我们改变思考的方向与实践的过程,虽说无法改变难题的复杂度与糟糕程度,可带来的却是在变得更糟糕之前找到突破口,减少辐射效应以及变得些许可控。
自信是非常好的品质,可太过自信时危险就会在这个临界点突击过来,如果在某一个时期内做什么都顺风顺水,并且没有人提出质疑,那一定要小心,反对者并不是单纯的在唱反调而是提供了一个我们并没有正视的视角,结果固然很重要,可直盯结果时决策就变成非黑即白式的选择,有效的决策一定会考虑多方结果,策略树就是这样一个工具,能做的不能做的列出来自会不证自明,好的决策者不认死理,他会去寻找能满足利益相关方的办法,并且还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我觉得“灰度”是一种态度,一种原则,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标准与价值观是那个最对选择,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思考行事的行为与决策,有可能会出现不甘心,可那一定是属于自己灰度决策的实践之路。
“宁可做一个悲伤的人,也不要做个快乐的无知者”《灰度决策》[美]小约瑟夫·巴达拉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