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棉花糖的实验么?幼儿园老师将孩子们一个个单独安置在一间教室里,并告诉他面前有颗棉花糖,你可以选择吃掉,如果你能在老师回来后再吃,将会获得另一颗棉花糖的奖励。那些表现出冲动控制的儿童延迟了自己的满足,另一些冲动的儿童选择了立即吃掉面前的棉花糖。
为什么选择儿童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尚未发育完成,年龄是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感官与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测量指标,而在成年之后,年龄对于成就动机、思考过程、情绪反应的预测能力就没有那么靠谱了。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取得一种客观的结果,然后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持续追踪,并在成年之后比较他们之间所取得的生活成绩。结果发现,延迟满足了的孩子成年之后,性格坚毅,行为可控,积极向上;反之,那些冲动的孩子则犹豫不决,脾气暴躁,行为不定。
对于后者,当他们成年后,整体比较而言,可预见的是未来没有前者那么明亮了,在一个有限的未来里,人们更有可能选择那些能提高生活满意度的选项,而不是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其他未来导向的活动。比如年龄大的人能预期自己的未来时间有限,而更在意当下的舒适度和自我感觉良好,还有那些早早出社会又出身底的人们,更容易急于改变眼下的生活,以至于无法为未来积累。
那么这些控制冲动能力较差的孩子们是如何驱动自我的么?回头来看实验会发现,控制冲动能力较强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父母将自己持有未来导向时间观通过教育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学会控制冲动、做出更好的选择与一个人察觉内在感受、管理情绪的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了,对于冲动的人来说,驱动他们行为的通常是情绪而不是理性。
冲动是当下时间导向的享乐主义年轻人的标志,及时满足,让自己立即快乐是“本我”的需要,来自人的本能。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是对本我的一种抑制,就像“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抑制,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后天习得。过度的享乐只会让自己走向灭亡。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时间不再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是一种不可也不想再承受的负担。事实上,如果你认为人可以完全由自我(情绪或者理性)进行控制,那就错了,有时我们只是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了自动化的反应,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我们的潜意识和下意识,而我们通过反复的强化在不断地将行为“自动化”,以至于都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存在。想一想你在学开车时和成为老司机后的差别就明白了。
以上的研究结论来自扎伊翁茨和巴奇,他俩还证明了身体环境对人们的自动影响。我们可以不对未来加以思考就会自动喜欢上一些东西或者做出某种行为,但当我们被要求为自己的喜好和行为做出解释的时候,我们却否认了当下环境的影响,并且马上像专家一样将我们的动机合理化以及编出看似可信的解释,其实这些都不是基于事实的。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些时候人并不是有意选择了一个行为,而是一种行为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环境种选择了人。就像我们在海洋里游泳,一边有意识地向目的地游去,一边由被无意识的暗流或者浪潮影响,一会儿抬头看看水面的世界,一会儿又猛地扎进水里。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深圳的口号影响了整整两代人,最开始说这句话的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简单的描述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时间是有价值的,时间可以换来金钱,金钱却换不来时间;第二场是通过努力工作,时间可以变成金钱;第三层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投资的价值会以复利的形式回报投资者。
那些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冲动性消费,他们并不看重金钱,相反,他们更希望以此换取快乐和刺激,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没钱接着睡。那些以过去为导向的人则对于金钱如何保值更感兴趣。他们不喜欢高回报,也不喜欢去负债,他们只需要确保今天不会比昨天差,明天不会比今天差就够了。时间和金钱代表着机会和选择,这一点也只能被持有未来导向的人所接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未来时间观的人来说,今天就是开始投资的最佳时间,他们相信时间比时机更重要,长期持有比短期投机更具优势,风险更小,这是理性的判断,时间是有复利的,越早开始越好,因为你的生命由时间构成,时间总有用完的那一天。况且除自身之外,我们无法选择和预估市场,所以当下这一刻是最贵的。
小时候家人常嘱咐:晴带雨伞,饱带饥粮,未雨绸缪是祖辈的经验教训,也是后世之师。在秋天奢侈的人是过不了冬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