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能够从容面对自身的特质,简单来讲也就是鼓励孩子做自己。
因为它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自负感的桎梏之中挣脱出来,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中心,而脱离我们(家长们)的自我中心。
我们通常容易通过孩子来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但我们要觉醒自己,努力的做到无私。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
“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但这是一个何其务实的社会和大环境,多少人能够做到?
我们都很清楚了,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一种很普通的工作,那么科技手段很快就会取代他的职务。展望未来,我们会为孩子今后的生存状况担忧。我们告诉自己,如果他们不能功成名就,将会步履维艰地生活。
如果我们早早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该为了某项目标而努力,那么学业就会被某种概念捆绑住手脚。参加活动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快乐,而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在所有这些行为当中,我们的焦点都是孩子将会怎么样,而不是他们目前怎么样。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未来转向当下,忘掉那些诸如“将来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把孩子解放出来。他们就不必担心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或是表现如何,而可以在不受压抑的状态下学习与生活。由于我们执著于结果,所以孩子也无法学会接纳当下还有待进步的自己(也就是一个在家长们看起来平凡的状态),无法应对失败和挫折。
而孩子本质上一直是活在当下的人,他们把当下的每一分钟哭就纯粹的哭,笑就开怀的笑,丝毫不会因为将来怎样,刚刚过去的如何不开心,就苦笑或者假笑。
如果我们一直是抱着为将来考虑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当下,那么会给孩子造成的错觉就是,当下的任何时刻他都觉得自己不优秀,不够好,一直在企图证明自己而不可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