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是我固定改作文的日子,雷打不动,今天却例外,一边品读他们的作文,一边被小朋友可爱的句子逗得发笑,比如有个小朋友在写春天的枫叶,有个小朋友写春天的草像小偷。我师傅催我进群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我慌里慌张的加群,总算在于老登台前顺利搬好了小板凳。
对于老师,一线名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今天终于首次得见,课题是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这是一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学生对老师的爱,但在教学中最难教的怕是诗了,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刚开始识字的学生来说,既要教知识点,又要孩子体会语文的美,更是难上加难。我第一次教一年级的孩子时,以为只是会读会写即可,所以备课潦草,结果一堂课,每个环节都是明显的生接。台下一群水汪汪的眼睛天真无邪的盯着尴尬的我,我突然很羞愧,原以为简简单单的诗却囧的无地自容。只是干巴巴的读。
后来,就开始模仿名师,课堂有声有色,我对这样的自己也开始满意极了,配乐表演,甚至于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加入课堂,似乎要把所有孩子培养成一个个全才。于老的一堂课如醍醐灌顶,一支粉笔教语文。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简单的现代诗,不存在释义,但怎样体会孩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戴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老全文抓住“踮”这个字眼,创设情景,不断深入,让孩子自己感悟悄悄,一开始孩子们或害羞,或难以融入课堂,一时笑声不断,如果不是公开课,可以一笑而过了,但是公开课,我猜我要冒汗了,于老,七十多岁,一头白发却神采奕奕,不紧不慢,四平八稳的耐心教孩子认真说好每一句话,视频里明显能听到台下老师的笑声,但于老不在乎,这是一堂上给老师的课,他似乎置若罔闻,敬意油然而生,这样的心态是难得的。
本节课的亮点是朗诵,我简单做了笔记,自由读,指读,范读,自由读,引读,背诵,其中老师的示范读最为感人,一开始读,孩子们都是嘻嘻哈哈,于老一边用小朋友式的语言跟孩子交流,这个过程很重要,大多时候我们都在用大人的思维教孩子,不是孩子不做,而是根本没听懂话,于老抓住“踮”这个字眼,便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孩子们的想象被激发了,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来了,最后终于合而为一,那就是悄悄的表达爱意不打扰老师,这么一来为后面的朗诵做好了铺垫,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知道这一节要轻读,但怎样让孩子读出悄悄的感觉不得不下功夫,于老开始示范读,虽然他的普通话夹杂着方言,但感情却是那么饱满,一句一句带读,一丝不苟的带读,尤其“虚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手里自然的做着动作,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爱意,读的心都融化了,那一刻,毋宁说这首诗感动了我,不如说于老的认真教和孩子们的认真学感动了我。
一笔一画,用临帖的方式工整教孩子书写,这在现在的中国估计不常见了,我从未如此教孩子写过字,自己也未曾认真练字。
评课环节,我想这堂课受益终身,返璞归真的教学,不做作,不表演,不花哨,扎扎实实教学,是孩子在学,而不是老师在表演,纵然教学要现代化,但课还需认真扎实上,少些形式,多些内容,方为上策。
最后总结,语文教学“山是山,水是水”,教给孩子“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