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海拾贝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 燕勇来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23:28 被阅读177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如何用“文学性”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揣摩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

    2.概括知识性主体的要点,辩识本文的说明顺序。

    3.会运用物候知识,培养热爱并了解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明文重在使人广识,本文介绍的是(      )方面的知识。

    预设: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及物候学

    带着争论和疑问走进本文,看看究竟介绍的是哪方面的知识。

    二、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明确: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一年之中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又用概括说明的方法点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物候规律,从“立春过后”写到“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再写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顺序清晰,语言生动。

    雅词集美:

    萌发(méng fā):这里指草木在春天里开始显露生机。

    次第(cì d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

    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这里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次第”用得典雅;“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灵快乐;黄叶“簌簌”地落下来,表述得有声有色;“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生动,文气扑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简洁而又准确,它对于全文有着重要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既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地引起了下文。顺势概括第一段段意“描写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

    第二段教学:第一步,划分层次。分三层,弄清总分总结构。第二步,试着概括段意。提示:用文本里的关键句,概括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从语体风格看,是怎样的语言?从修辞手法看,涉及什么修辞?

    明确:从语体看,可称之为“文艺性语言”;从修辞看,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追问:我不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可否换一种明晰、科学的语言,解释也揭示下这个说法。

    明确:就是“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自然气象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信息,继而影响到人们的农事安排。

    下划线第二段段首、段末句,并从中体悟:原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或叫言说形式。你可以科学严谨地揭示,比如第二段段首句;你也可以文艺地比喻,给人以形象和深刻。

    第三段教学:概括段意。基于关键词句,概括出: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悟到作者笔法:“娓娓道来”引出说明对象。不直奔第三段,避免直接引起的阅读枯燥,旨在让读者经由现象而达本质,最自然地明白物候学,并增强阅读的可读性和舒适感。

    三、概括要点,把握说明顺序

    速读第四到十段,完成两个任务:

    1.知识提取。即物候现象来临四因素的高度概括。(子问题:四个差异,遵照了什么样的顺序,可否调整、对调,说出你的依据。)

    2.辩识本文的说明顺序。

    借助语感把握到提示语“首先”“此外”,从而明白,这里遵从了“由主到次”(或是“由强到弱”)的逻辑顺序,是由“空间差异”到“时间差异”。

    自读“后两段”,捕捉关键句,概括段意。

    明确:“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最后一段是“光辉的尾巴”,即憧憬物候学的光明前景。用饱满愉悦的语气读最后一段文字。)

    小结: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的语言既准确严谨,又生动优美,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请你具体说明。

    例如第五段的句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在这句话中,“左右”和“五六天”两个词语都表示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在这句话中,“许多”表示范围,意思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如此,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十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作者在说明古今的差异时,列举的记录数据都非常准确,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文开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第二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赋予人的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既然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那么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你觉得好不好?

    明确: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四、延伸拓展

    其实,我国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了一定的物候知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班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写下了这首诗。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明确: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问: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却没想到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请问作者写的这首诗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

    明确:越往高,花儿开得越迟。因为越往高处,天气越寒冷,所以花儿也就开得越迟。这正好说明了课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课文中哪句话讲述了这一物候现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除了诗歌,生活中也有很多农谚都包含了物候知识。接着,请同学们来介绍几则农谚,并说说每则农谚都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馒头云,天气晴。”说明只要看到天上的云像馒头,这天的天气就是晴天。

    “清明前,开秧田。”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农民要开秧田了。

    “麻雀囤食要落雪。”看到麻雀囤食,说明天气非常寒冷,要下雪了。

    还有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这些农谚都包含了一定的物候知识。掌握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让我们的平日出行或者劳动生产更加便利。

    五、作业设计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大自然的语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zz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