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脐带血自储存掀起了一轮热点讨论。
20年前,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可能会表示自存脐带血可能是“智商税”,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怼回去,“脐带血自存”绝对不是智商税。
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存?
01
国家的支持态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脐血库的主办单位应客观介绍脐带血的临床作用,在充分保证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由孕妇自主选择储存或捐赠脐带血。
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宝洋(在央视《对话》栏目谈干细胞勇闯无人区)强调,实现干细胞战略资源的收集、储存、开发、利用和共享,推进临床转化,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02
临床医生的支持态度
很多媒体找一些无关科室、或者没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的医生进行采访,自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认为看自体脐带血移植,最应该听的就是儿童血液移植科医生的意见。
以下是两位国内知名的儿童血液移植科医生的态度。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之父陆道培的学生,原西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刘芳教授认为:“捐赠和自存脐带血在应用方面各具优势,各自媒体在科普的时候应做到不偏不倚,不要盲目否定自存脐带血的价值。作为一位母亲,我也曾反对脐带血自存,但在临床工作中又改变了观念,而且后来还主动给孩子存了脐带血。”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孙媛教授认为:“现在自体脐带血移植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在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我们诊室有成功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实体瘤的案例,如神经母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需要自体移植的患儿,通过自体脐带血移植都获得了很好的康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另外,自体脐带血对脏器的修复作用在再生医学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际国内有多个中心的研究已证实自体脐带血对脑瘫、自闭症、一些神经系统损伤和一些脏器功能恢复都有很好的疗效。脐带血是人体早期的细胞成分,储存着人体早期的‘生命密码’和‘遗传信息’。如果孩子得了某种疾病,可以通过自体脐带血的研究和检测了解孩子的发病原因和‘生命密码’。”
03
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存脐带血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血液肿瘤科凯伦·巴伦博士发文《脐带血移植:挑战和未来方向(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文中认为自1988年第一次脐血造血干细胞以来,脐血造血干细胞领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项激动人心的新进展是将自体脐带血用于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和心脏病学的非传统应用,以治疗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
在脑瘫患者中,静脉注射自体脐血干细胞是安全的,且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神经发育均有改善。
在心血管疾病中,脐血干细胞分泌刺激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
脐血干细胞也被研究用于治疗肝病、帕金森、老年痴呆、炎症性肠病、角膜疾病、肾脏疾病和关节炎等等疾病。
根据clinicaltrial最新的数据,全球共有35项自体脐血的临床试验在开展。
如果说之前自存脐血干细胞因为恶性血液系统发病率较低而被人诟病为“智商税”的话,正如新京报引用了一个14年前的数据(且不说数据是否过时),2008年的一项报告认为自费储存在自体库的脐带血的使用概率约为0.0005%到0.04%。
我们建议从两个维度看:一是对比当下各种保险,不都是为了防患于未来一些发生率很低的风险,早年不是很多也说保险就是骗人的,而现在是否还有人认为买保险是“智商税”呢?
二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当脐血的应用从原本的恶性血液疾病扩展到整个退行性疾病,包括衰老等领域,谁还觉得自己100%不会用到脐血呢?
04
以资源的角度看自存
作为业内人士,经常切身体会优质干细胞资源的紧缺和宝贵,特别是在当下中国。
中国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至1523万;2019年下降为1465万;2020年下降至1003万,2021和2022的数据更不乐观。未来呢?可能更加惨不忍睹。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家庭能有一份自己的优质干细胞资源,现在也许看不出来有何区别,未来可能真的是谁握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
可能有人会说,不怕,到时候就有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了,干细胞来源不会缺。事实可能不能尽如人意,最新的剑桥大学论文揭示即便未来诱导多能干细胞取得突破了,脐血干细胞因为不存在成体干细胞的多种突变,将是IPSC最佳的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