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重读《暗时间》笔记和感想 5.3 –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

重读《暗时间》笔记和感想 5.3 –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

作者: greenorchid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8:56 被阅读2次

    阅读

    1.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

    【写论文时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为了写一个主题,每个研究者都会寻找很多书,很多期刊资料,然后阅读,挑选出自己需要的相关部分阅读、记录、整理、汇总、归纳。

    不过,我个人平时的写作基本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最大的原因还是要求不一样。写论文,得保证质量,要有科学性,而平时写作,主要是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随意性很大,所以时常犯懒,不愿意去做这繁琐的工作。

    其实,对我来说,“得到”是个很好的来源,我购买了很多“得到”的专栏。输入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不少文章,都是高质量的文章,然后集中阅读,确实可以提升对一个主题的认知。

    或者直接在微信里面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非常方便,同样也能搜索到不少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阅读,并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只不过质量良莠不齐。】

    2. 好资料,坏资料。

    好资料的特点: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 rationale ),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

    坏资料的特点是好资料的反面: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 我们称... 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根本不讲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人们最初是因为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了这么个方法的,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实际上一个方法如果将其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往往丢失掉了绝大多数信息,这个丢掉的信息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

    【其实,这个对于写作和演讲也是适用的。】

    3. 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

    【我非常赞同,每次当我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或者学习时,会记得比较牢靠。

    或者我一直有疑问,然后看到解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也会觉得太妙了,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然后立即就能应用。】

    4. 有选择地阅读。

    这里的选择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一般来说,除了技术性非常强的书之外,大多数书的信息密度很低,有很多废话。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

    1) 问题是什么?

    2) 方案是什么?

    3) 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

    1) 现象是什么?

    2) 解释是什么?

    3)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

    4) 例子是什么?

    【我自己看小说,特别习惯于过滤掉我不感兴趣的部分。】

    5. 阅读的分类: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一类是思维的。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阅读培养思维的。因为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多用得上。并且,反之如果思维没有培养好的话,学习东西也容易走错方向或事倍功半。当然,光看思维方面的书,不去选择一门或几门领域知识,也是思而不学则怠。

    【两种相结合,既要阅读知识类文章,也要阅读思维类文章。我同意。】

    6. 利用碎片时间: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用于阅读。

    关键就是不能停,要将这个习惯变成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事情,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拿起来读了。所以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成了“整天晒网、永不打鱼”。一本再厚的书,只要每天看一点,总有看完的一天,而且完全可以算出来需要用多久就能看完。反之则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

    【只要我不沉迷小说和电视,我完全能够做到每天阅读,或者是纸质书籍,或者电子书籍,或者微信公众号的优质文章,或者“得到”专栏文章。我是一个偏爱文字阅读胜过视频观看的人,因为我总觉得阅读效率最高。

    我自己从小一直爱看书,但是思考比较少,行动更少,因此之前的那么多年进步和成长比较小。

    以笔记的形式输出是很好的方法,因此现在只要有空我就会阅读,就会在书上或者印象笔记里或者电脑word文档里写笔记和感想。】

    7. 为什么看不懂?如果看不懂一个知识,一般有如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你看得不够使劲。对此古人总结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这个规律不是任何时候都成立的,但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解释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往往会有选择性地关注其中的某一些“点”,而忽略了另一些“点”,于是一遍看下来可能因为某一些忽略导致无法理解整体。或者干脆看的时候就没注意其中一些细节但重要的东西。此外,大脑理解一个东西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人脑的处理速度很慢,神经冲动每秒传输速度不过百米,所以不能指望看到哪懂到哪。最后,我们可能因为思维定势的原因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看一句话而忽略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可能性。对于这类情况,仔仔细细地再多读两遍,多试着去理解两遍,往往会“哦!原来这样。”地恍然大悟。

    2 其中涉及到了你不懂的概念。这是技术性的不理解。这种情况就需要 Cross Reference 。如果一句话中用到了你不懂的概念,那就去查,现在很多书都是电子书,直接搜索一下,或者,对于纸书,看一下书后面的索引就行了。奇怪的是很多人看不懂也不分析一下为什么不懂,就直接放弃了。正如解决问题一样,问题卡住解决不了,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分析到底为什么解决不了,而不是直接求救。

    3 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你接着往下看,也许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前面的了。

    【笑来老师曾经做过一次关于阅读的讲座,其中提到的很多道理差不多:多读,查询,硬着头皮看下去。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我自己只要照做就是了。然后,就会积累很多自己的鲜活的例子,可以分享给学生们,或者写成文章,以后还可以指导女儿。

    之前的温言读书团也分享过类似的读专业书籍的方法。

    我在看我们的英语语法教材时,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很多知识点确实在后面才会学到定义和用法,但是在前面就已经出现,那么不能充分理解是正常的。因此,学完后面,再去阅读前面才能真正明白一个知识点。

    其实,看小说也是如此。有些悬念到最后解开了,你再阅读一遍,就会发现作者其实已经透露了很多很多的线索和细节了。

    所以说,好书真的需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看完至少再读一遍。收获会是只读一遍的人的收获的2-3倍。

    虽然这些方法都非常朴素,但是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真正能够做到的比例相当小。有些专业书籍就是难啃。

    而我准备从1月14日开始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将是一个特别大特别大的挑战,我将会应用这本书里提到的方法论,希望能够持续行动下去。】

    8. 如何在阅读之前就能获得对一本书质量的大致评估。在深入阅读之前能够迅速评估一本书的质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基本上有几个线索:

    1) 看作者。牛作者写的书一般都不错。

    2) 看目录和简介。一份好的目录和简介能够透露这本书质量的相当一部分信息。目录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直白(而不是装神弄鬼),都是衡量的线索。

    3) 看 Amazon 上的评价,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看整体打分之外,更要看打分最低的人是怎么说的,因为小众意见往往有可能来自那些真正懂行的人(除了来踢馆的),如果在打分最低的意见里面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反驳意见的话就相当肯定书是不错的了。

    4) 看样章。Amazon 上一般都可以随机浏览一些章节的,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深刻,基本是几页纸就能看出来的。

    【李笑来老师的《如何选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也不知道他们谁影响谁,或者说实践经验多了,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9. 如何搜寻到好书。几个线索:

    1) 同作者的著作。

    2) Amazon 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类似豆瓣的豆列)。

    3) 一本好的著作(或一份好的资料——不管是书还是网页)在参考资料里面重点提到的其他著作。

    4) 有时对于一个主题,可以搜索到好心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那是最好不过的。

    【我自己确实通过刘未鹏的豆瓣、李笑来的豆瓣,以及其它一些牛人的豆瓣书列,发现了很多很多的好书,然后我就行动起来,搜索、下载或者购买了很多英文原版好书,并且将部分电子原版书打印出来,然后认真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暗时间》笔记和感想 5.3 –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e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