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的由来想必大家都知晓,简单来说,就是在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蕴含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
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参照风险和概率来划分的话就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已知的已知。比如说,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就属于未知的未知(完全未知的事件,既不能辨识风险,更不知道事件的发生概率),2001年911事件则属于已知的未知(已经知道有发生的风险,但不知道发生概率的事件),2008年南方雪灾是属于已知的已知(即已经知道有发生的风险,因为风险概率极低而容易被忽略)。所以,你发现了吗?已知的已知,发生的概率最大。
除了黑天鹅外,还有一词会经常拿出来谈论,那就是"灰犀牛"。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用简单的话来说,灰犀牛事件是长期积累,大概率会发生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说2021年恒大事件。而黑天鹅事件是突如其来,小概率会发生且影响巨大的风险。因此,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远比你知道的事情更有意义。
在《大创业家》这部影片里,我才知道原来麦当劳不是靠卖汉堡薯条、加盟连锁来赚钱的,你怎么也想不到麦当劳居然一家市值破千亿的房地产公司。星巴克在中国发展得火,得益于现在的年轻人普通都爱到星巴克消费,我也一样,可我每次买咖啡时,总会被面带微笑的服务员套路加3元中杯换大杯(中杯确实拿不出手),而据说就这一个小小的操作就能为星巴克每年带来上千万的营收。所以,我这叫交了智商税吗?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伟大作品里曾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道理时,怎么也想不通的,因为我的认知尚且不够。直到何川老师提到灰度思维这个概念,虽说我平时为人处事也确实带着一些灰度的味道,可也仅仅局限在知道这个层次。任何伟大的思想,绝不是停留在知道,而应该是行动。正所谓,行动才是认知本身。一个人看问题有三种思维层次,依次是非黑即白、通权达变和共生共赢。举例说明,”我们领导不信任员工,只信亲戚“,这种思维方式就叫非黑即白。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是按照绝对的、极端的思维方式在看待问题。”我们领导今天没来公司,所以我决定打电话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这种思维方式叫通权达变,它是建立在综合考虑、适时适度变化调整的思考前提下。"王总,今天我必须让你欠我一个人情,这样咱们以后才能继续走下去",这种思维方式叫共生共赢。乍看之下有些厚脸皮,但结果是化敌为友、因祸得福。80%以上的普通人做不到这样思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在看《拆弹专家2》时刘德华故意泼倪妮一身红酒来认识她的行为不理解,现在终于明白了。
什么是灰度思维?绝对的思维不重要,而我们需要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决策方式:普通人追求确定中的确定,而高手追求不确定中的确定;普通人追求绝对的优势,而高手追求概率上的优势;普通人看问题非黑即白,做决策犹豫摇摆,而高手看问题灰度,决策果断。要说灰度思维集大成者,首推华为的任正非。即使是当自己的女儿被无端扣押,他依然说华为永远需要美国芯片,我们要和美国在山顶上拥抱。不要说用华为产品就是爱国,而不用就是不爱国。我们要更加客观看问题,超越个人、超越家庭、超越华为来思考这个世界上的问题。一个领导人非常重要的素质是方向和节奏,要保持合适的态度。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而和谐的结果叫灰度。不得不说,每次读这些内容都如此令人茅塞顿开。普通人的家长教育孩子很少讲可行的事情,但不可行的事情讲了很多,而等孩子成年进入公司以后,公司也是经常告诉员工什么事不能干,很少鼓励员工什么事能够干。
放到职场中,最典型的三种灰度思维是宽容、妥协、开放。与人相处要宽容,宽容是领导力:宽容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宽容领导的工作风格,宽容客户的情绪态度,宽容下属的真实需求。概括来说,将我的优势与你的优势,宽容以待变成我们的合作。调动资源要妥协,妥协是进取心,体现在:对争取资源的具体方式妥协,对完成目标的具体做法妥协,对执行过程的部分问题妥协,对结果评价的部分偏颇妥协。简言之,我的目标与你的目标,适当地妥协变成我们合作。学习成长要开放,开放是能量场。具体体现就是向同事请教、向领导请教、向下属请教、向客户请教。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向高手提问远远比解决更有价值。
做出正确决策,不应只看重解决问题,而应注重抓住机会。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丰富的信息量,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就要拿到充分的信息,想拿到充分的信息,就要提出正确的问题,这是闭环。看起来这个思考过程有些绕呢,举例说明,如何快速改善上下级关系?首先定义问题:从哪个角度快速改善上下级关系?根据演绎法三段论来思考问题,大前提(专业能力强,态度端正,目标一致)+小前提(专业能力强、态度端正、目标不一致)+结论(每周主动确认上司最关注的目标,了解上司的真实预期)。因此,重点内容是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而非解决问题本身。
最后,真诚希望我写的这篇内容能够帮助突破思维局限,理清头绪,快速定义问题本质,找到根源形成思维框架,解决一系列相似问题。而不是被繁杂问题折断思考的羽翼,放任问题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