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今年就是香港回归20周年了。这些年香港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有无数层面的答案,可以说罄竹难书。不过2月末,香港统计处刚刚发布了2016中期人口统计。我们今天就通过一些关于香港人口的数字来看看这20年的变化。
科普时间
香港每十年(每逢1字尾的年份)会进行一次大的人口普查,而在两次普查中间会进行一次中期统计。比如2001年是大型人口普查,2006年是中期统计;2011年又是大型人口普查,2016年是中期统计。
为了更好的了解香港社会的经济特征,人口普查都会调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务求准确的统计出香港社会的人口特征、教育特征、迁移特征、经济特征、房屋特征,以及住户特征,以便更有效切实的指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我特地翻查了从回归前后开始到现在的统计数字,简单整理出其中一部分,让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调查看看相关回归20年的变化。
从上图看,回归前人口年龄中位数还是34岁,如今已然大踏步上升了9岁,也反映出相关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人口也是。
正因如此,在香港社会失业率长期偏低的情况下,港府才一直提议要扩大输入外来劳动力,一是香港本地的劳工并不足够,比如新闻就报道建造业开出日新两三千的条件还是招不到人,二是为了从长期优化香港的人口结构。不过输入外劳也是程序繁琐,困难重重。
当年男女比例还是1比1,如今已经严重到925:1000。初婚年龄不断提升的同时,不婚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另外,香港人整体的普通话水平虽然有提高,但根据我个人体验,还是不敢恭维。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全社会没有这个环境,而在如今的成年人当年在学校时普通话也不是必修课,即使有上课,也没有太多锻炼的机会,除非父母本身是内地移民。现如今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如何,具体我还不太清楚。
香港的人口密度如今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6777人。不过在香港西南边的鸭脷洲,整个小岛只有1.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经超越66,000人,排世界第一!
平均住户人数下降到2.8人也说明香港的生育率越来越低,毕竟现在养育小孩的成本越来越贵。2014年就有香港的研究机构调查指,一个中产家庭将一个小孩从零岁养到大学毕业,要花400万到800万……
虽然港岛代表了香港的中心,但居住和工作在港岛的人口比例也在慢慢降低。毕竟新市镇在慢慢发展起来。另外可以留意到,如今在家中工作和没有固定工作地点的人显著上升,看来互联网时代还是催生了许多新的工作。
当年回归前还有18.9%的人从事的制造业,香港回归后迅速消失。之后十多年,最多人从事工作的行业前三名一直没有变过,只不过比例均有所降低。
第一:进出口、批发及零售贸易
第二:行政、教育、医疗保健及社工活动
第三: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业
这里来到大家比较关心的收入。香港经历了97金融风暴和2003年SARS的冲击,可以看到回归前十年间,劳动人口的收入中位数基本没变,私楼的租金甚至还有所下降。然而2006之后,租金和房价就坐上了火箭,2009年的次贷危机也没有带来特别大的影响。
由于人口普查不包括私人楼宇的售价统计,但相信这个无论在中国哪里,都是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我又专门去查了香港房屋委员会过去20年的统计数字。比较有意思的是,香港社会都用平方呎去计算单位面积和售价,然而房屋委员会的调查里都使用平方米,而且不是最近才改的哦,96年的统计中已经使用的是平方米。
下图就是总结后的香港20年私人楼宇的每平米租金和售价。我顺手还做了个图表。
看了上面的图,各位有什么想法?
不过,上面的房价,港岛每平米近15万,九龙近12万,新界近10万还是2015年的数据。这不,就这个月初,香港又有新闻报道“楼价指数又创新高”……
还好我遇到了个善良的房东,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没有涨过房租。
其实内地一线城市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在绝对数值上会有所不同。在这里,带大家回顾一下30年前的世界:
1989年2月内地报纸报道:上海年初房价成交已达每平米2300元,令人咋舌。
这是1985年香港红磡黄埔花园开售时的广告,呎价582港币起,就是每平米约6300港币起。
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之前发一篇文章:
《傍大款,吃软饭,不惜甘当杀人犯!为了买层楼,你有多大胆?》
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index.html
房屋统计数字: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about-us/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
未来十年香港还会出现什么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