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恒的话题,几乎人人都有自己对于爱的理解。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在这个前提下,有些被称为“爱”的表现,实际并不是爱。
首先,书中讲到一个比较颠覆的观点:男女恋爱,尤其是“坠入情网”,不是爱,而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
退化的比较对象,是婴儿。婴儿刚出生时,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界限,被称为“全知全能期”。
他以为我哭则世界哭,我动则世界动。七个月左右,他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个人,从此开始发展自我意识。
热恋中的情侣,类似“全知全能期”的婴儿。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彼此联结的错觉,沉醉在无所不能、幸福无匹的幻想中。此时,眼中的彼此简直十全十美。
然而这个时候,两人的自我界限并没有扩展,只是发生了部分暂时性的坍塌。
时间久了,坍塌的部分恢复原状,人又回到自我界限当中。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并不是热恋中的模样了。
是TA变了吗?是你们都变了。
所以,坠入情网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人类原始基因对于理性的征服。
其次,依赖不是爱。
在正常的关系中,人都应当有分工,各自承担一部分责任。
但依赖症患者只想得到别人的爱,自己什么也不想付出。失去别人的爱和照顾,对他们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
如果没有别人可依赖,他们可能转而沉迷酒精或者毒品,将这些作为情感的替代品。
这哪里是爱,简直是跗骨之蛆,是精神勒索。
再次,全情投入,书中叫“精神贯注”,不一定是爱。
比如有的母亲,永远把孩子当成婴儿来对待,甚至不能接受孩子长大成人的现实。
一旦孩子独立,她就遭受重创,要么重新生育,要么养猫养狗,要么迷恋别人家的婴儿。否则,就可能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这里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地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父母对子女的爱,远非抚养这一层含义。它更复杂更深沉,也能给予更多、创造更多。
最后,“自我牺牲”不是爱。
依旧是前面的例子。母亲永远把孩子当婴儿来养,明明付出很多,为什么不是爱?因为,她的付出并非想要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一位牧师,妻子患有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整天无所事事。牧师带着全家接受心理治疗。
结果,医生发现,最有问题的其实是牧师自己。他一直在牺牲,但可以说是沉迷于为家人牺牲自我,所带来的满足感。
他替妻子和儿子收拾他们自己的房间,不允许他们自己打扫。即使内心不愿意,他也要满足子女、妻子的任何要求。
他殚精竭虑,为家庭奉献全部精神,却物极必反,成了全家人的病因。
过分的爱,就是伤害。别人力所能及的事,他偏要越俎代庖,只能让对方产生无穷无尽的依赖性,忘记自尊和独立。
所以,别再为年满8岁的孩子系鞋带了。否则,到18岁,别人都在学习独立的时候,他还得学习系鞋带。到28岁,别人都在学习成就事业的时候,他还得学习独立。
其实,以上四种非爱,恋爱、依赖、全情投入、自我牺牲,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心理:懒惰。在这四种情形中,关注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即便存在奉献,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真正的爱,需要付出智慧和力量,帮助你爱的人成长。它不是感觉,不是空想,而是全身心地付出。
这种付出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而关注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沟通大师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中讲到,倾听也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听者甚至会主导沟通的走向,决定沟通的效果。
如果你的倾听对象是6岁的孩子,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听的过程中,你是漫不经心还是饶有趣味,是尊重欣赏还是漠然处之,孩子都能敏锐地捕捉到。
而在听孩子叙述的过程中,你不但会了解到他欠缺的东西,还可能意外发现他的特别之处。
通过倾听,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他便会认为自己是个出色的人,并且会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用心倾听是爱的表现。这需要把自己暂时放在一边,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这同样适用于婚姻。
许多人都意识到,夫妻之间发生问题,往往跟沟通不畅有关。而夫妻沟通的主要障碍,通常在听。难怪有人说,夫妻吵架是“鸡同鸭讲”,两人只顾表达,根本不尝试理解对方的语言。
爱不但伴随着成长,也伴随着风险。
首先,是失落的风险。
我们爱的人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离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气。勇敢,并不意味不恐惧,而是即使面对恐惧,也能坦然坚定,向未知的未来,迈出跋涉的步履。
其次,是独立的风险。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我们投入爱,就注定要历经无数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
小时候,学会独自出门就是成长。长大后,选择喜欢的专业也是成长。成年后,携手心仪的对象同样是成长。
每一次,当我们独自做出决定,为人生开启新的篇章,都会留下成长的痕迹。
实现真正的自我,不墨守成规,享受独立的快乐,就要承担独立的风险。
第三,投入的风险。
在感情中,究竟是该放肆,还是该克制?其实很难由理智下判断。有生之年,狭路相逢,很可能忘乎所以投入其中。
而这风险不仅是投入的状态本身,还包括可能遭到的挑战和辜负。
但真爱可贵,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会像诗中所说的那样,“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第四,冲突的风险。
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
爱是一个大课题,研究的人多,各有道理,却不一定能做好。就连作者M·斯科特·迈克自己,貌似洞悉了人生大智慧,也没能书写完美的一生。
他在媒体上公开承认,曾疏远两个子女,还发生过婚外情。在他去世前一年,与共同生活了45年的妻子离了婚。
可见,做到如他定义的爱,委实不易。
但也不妨以此为尺,量一量我们以为的爱。
我们的爱,是在促进自己和所爱之人的心智成熟,还是仅仅满足对爱的幻想?
我们有没有通过收获和付出爱,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成为更好的人?
看过一句话:“从前,不知道世界如此广阔。如今,因为有你,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爱是相互促进,也是自我完善。即使做不到定义般完美,也值得拼尽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