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原话我忘记了,大概的意思是,写作需要有感而发,没有的话不必太过勉强。
就好比你想写一件事,那可以只要求自己把这件事描述清楚,没有必要一定要强求把这件事提升到某一个高度。
对于这个概念,我这两天是一直在迷糊的。因为我每次写东西,也是抱着想把这件事评论出一二三来的。我的内心是这样想的:如果光是描述还原事件,没有信息增量,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对自己而言,也就没有达到思考理解的层次。我潜意识里就认为这样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然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到阅读的三个目的,一是消遣,二是获取资讯,三是理解。
自媒体时代,更多的人应该是停留在消遣或获取资讯的这两个层次吧。就从贴合大部分读者的需求而言,哪怕我写的文章只是还原了事件的本身,那也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我绝不应该止步于此。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对于我来说,当然希望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但是由于平时积累不够,时间有限、自律不足,我写长文起码要2-3天的时间。然而自媒体是要求日更的,如果我每天保证去更新,就无法保证输出的质量。
就像我写这样的小随笔、小感想,我可以洋洋洒洒半个小时内就写出几百字来,然而每次到选定话题来写作,我就做不到了。
原因大概有这么两个吧
① 就像上面说到的,我总想着要把事情评论出个一二三来,但是思想上达不到。
② 到选定话题写作,总写着把表述描绘得更好一点,简而言之就是下意识地去想怎样措辞遣句,这就导致我写作的速度变得很慢。
有时候半个小时过去了,写了两三百字还是不甚满意,挫败感萌生,导致写作的中断。
但我写随笔就不会这样,只求流畅地写完。同时,写随笔的时候,我会更放得开,比较容易做到有感而发,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同时,我到底喜欢怎样的内容?
精彩绝伦的观点文、深度文自然是喜欢的,但是类似汤小小个人公众号的文章风格,我也看着觉得舒服。
我承认,能变现是坚持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通过写作来认清自己、提升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我现在长文的写作风格来说,我更喜欢观点文,但是现在写出来的观点文,别说读者,就连自己看着都有点尬,仿佛就是为了说理而说理。阅读量寥寥,自己也写得有点没信心。
我在想如果用写随笔的心态,融入到写观点文,会不会好一点?也许可能会至少看起来文字没那么尬,行文也能更流畅些。
但是,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写,怎样写是个问题,要知道随笔分分钟就是自嗨的节奏。
回顾这几天的随笔,我也有点怀疑,这样写出来的随笔真的能提升写作的能力吗?或许根据选定的话题,再写两段随笔会来得更有意义?
希望路过的小伙伴或者大神们,能捞一捞我这迷茫的小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