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应该是做好任何事的标准。教育,也是如此。
关心教育学生,付出爱和温暖,这本没错。可是,过度了就越界,越界了会带来误解,引发矛盾,甚至造成伤害。
学生也有隐私,不想说的时候,老师不可强求。即使你觉得有助于引导学生,帮其走出困境,也不要发力过度。
教育和关爱不是万能的,有些路必须自己走,有些苦注定要自己受。他人爱莫能助,哪怕你是很优秀的老师。
学生也有惰性,不想改变的时候,老师不必强迫。能做的只有反思自己,引导方法是否正确?契机是否合适?语气神情是否被他嫌厌?
没有把握的时候,不妨只做提醒,善意规劝,切记一定要适可而止,别啰里啰嗦,招他烦了,教育更难继续。
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远大的理想,家长都不一定指望子女有多大出息。有些被孩子折腾得要崩溃的家长甚至表示: 不求发展只求稳定,老师别叫我去学校就行。
那么,老师还要谆谆教诲,使其重燃斗志,从此改头换面,重新变成期待中的状态吗?
只能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有能力就适度努力,没办法就谨记家长的无奈,量力而行。
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老师的关心要特别注意方式。敏感多疑的学生,你的表达要直接明白,无歧义,不含糊,避免引起他的胡思乱想。生性懦弱的学生,你的引导要多鼓励,激发能动性,唤出内驱力,让他勇敢,使他坚定。
要知道,你的任何不匹配的言行,都可能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莫用蛮力,莫以为只要是好心为学生,怎么做都可以。
运用智慧,适度作为。不是教你偷懒,是因为,任何时候,没有用心忖度的行为,都是一种愚蠢。
“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值得每位老师认真品味。
何况,教育的任务本身就是“唤醒”,绝非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收起叹息,面对真实的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许才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条件。
放下成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种种不同。激发能动性,唤醒内驱力,让学生做自己,让改变在它自己能做到的基础上产生。
摆脱执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要求别太高,标准别划一。方法要灵活,学会因人而异,做到因事而论。
家长误解,切勿生气,冷静处理,不带情绪。适当解释,尽心尽力就行。实在不行,问心无愧就好。
有了压力,想法化解,不可郁闷于心,伤害身体。出去走走,找人聊聊,或者读书,或者唱歌,用自己的方式排遣烦忧,别让负面情绪拖垮了意志。
老师,教育路上任重而道远。慢慢来,别让焦虑蒙蔽了双眼。缓缓行,别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
老师,育人的途中保持理性。仔细品,别在盲目前行中失去了判断。看淡些,别在扬起的烟尘里乱了分寸。
老师,你的教育不要过度,你的心态一定要摆正。你不仅仅是一位老师,你还是普通人家的儿女,是孩子的父母,是爱人的另一半,是肉体凡胎的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