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真不愧为是一位好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甚至连学生们能做什么都一清二楚。
反观我们前几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副科老师,教了你三年,可能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
其实,很多年前我们也不自量力地分析过我们的教育水平为什么总是上不去的原因。当时也得到一个不知对错的结论。
我们的师资队伍从哪里来?
师专或是师范学院!
而考上师范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刚刚进入本科分数线的那群学生,高中课程掌握得肯定不算很出色。
因而,恶性循环,一届不如一届。
到底是谁的错?
请各位现在的老师切莫对号入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