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够谈论绿茶的茶青、热量和乌龙茶的程度,而你只能评价好不好喝。当你不知道前面这些知识的时候,你是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说不清楚一件事情。
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让你说清楚一件又一件复杂的事情。比如要让一个观众对一个观点感兴趣,愿意往下听,就需要使用背景冲突问题解决这样的表达框架。
我们举个例子,刚刚的开场中我就使用了背景与冲突的框架,想要论证一个主张,比如我做出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说话,你需要先列举事实,比如这些走心的好评,热情的三连,仅有事实是不够的,你最好还要讲出一句来,说明这些事实如何能够支持你的主张。
没有人愿意被粗暴的说服,我们需要软硬兼施,这些都是非常好用的技巧,但我真正想说的是,上面这些技巧或者个工具都不能真正的帮助你掌握说话的要领。
技巧人人可学,工具人人都可以掌握,它们或许是最没有价值的部分。如你所见,它属于结构化和命题化的部分。这个环节决定了我们要如何将网状的语料整编成线性的语流,决定了我们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到底想说什么?你有什么值得说的?有洞察力的、启迪人心的观点到底从何而来?要知道,平庸乏握的观点如何都不可能组织成发人深省的话语。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框架中往前看,你会发现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一切语料都来自于经验,因为好的表达能力的基本前提就是拥有足够丰富且细致的感知经验。我要与你谈论眼前的这杯茶,我就需要有喝茶的经验,有人能够区分清明前后龙井口感的差异,有人只能区分红茶和绿茶。
其次,就是词汇量,因为丰富的经验内容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词汇网络。一个领域的专家往往掌握大量的专门词汇,可以用它来描述,来标记我们的丰富的经验细节。同样是品茶,有人能够谈论绿茶的茶清热量和乌龙茶的容敏程度,而你只能评价好不好喝。
再次就是知识料,谈论茶清质量和柔软程度,也许能火冲外行,那想要真的说清楚他们口感的关系,就需要大量的原理性的知识,否则你就无法接受住刨难问题的追问,也无法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在别人眼中不过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知道分子。
有了经验,有了照应经验的词汇以及言说人理的知识,你才敢考虑用何种结构组织出来你的言谈,娓娓道来,或是开门见山,差异其实并不大,你如果是真正的专家,自然会有无数的角度来展开一个话题,因此我们说先有脑财,再谈口才。
当然,以上要素都具备了,你仍然可能显得嘴笨,那还有可能是因为你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够,不能同时在你脑子里面缓存足够多的语料等待取用。此时你最好通过反复演练来加强记忆,很多流畅自如的言谈其实都是强准备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说清楚一件事情很难,但到底难在哪呢?你会发现,说不清楚一件事情至少有五种可能?
第一种是经验匮乏,或者是经验分辨率不够导致的无米之炊型,
第二种是语料匮乏,缺少心理标记导致的词穷型,
第三种是知识量匮乏导致的不知道型,
第四种是结构化工具的缺失,或者是整编能力不足导致的不明白型,
第五种是工作记忆容量太低导致的阿丁海默型,
也许还要加上一个英文口语表现力不足的嘴里乱造型,
但你不知道前面这些知识的时候,你是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说不清楚一件事情。你不能期待仅靠的知识就能让自己轻松的说清楚一些事情。
如何好好说话,如何清晰的表达,如何说服他人,如何倾听与回应之类的问题将不再是含糊不清的令人畏惧的课题,他会变得清晰通透,条理分明。
就像拿到了地图旅者,因此有了上路的动力和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