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边抒情了,更多的是回到文本,回到真实的表达中,省视自己得到了什么。重要的是,此次重读,结合现在的职业工作团队管理,以及现在的生活境况,五年阅历之不同,都得到新的认知角度,与分析纬度。
从不定位为文章,不必纠结于结构之完美,而是保全思路的来去动线,让它自发地牵引出适合出场的内容。按作者的章节,不计长短多少,记下片断。
前言重点:“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向来我都爱折腾,有好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于我的一生。
第一章,1、”南方女权文化里,不懂得怎么回应各种幽默。”/因为女权,不需要周旋与回应。2、老大说她,“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后面一句是”过分得体”后面也有讲,“这层膜很快就保不住了,人被硬生生直接摁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上,切开皮肤,直入筋骨。”---我不是一个得体的人,过于奔放,任性,或者真诚。3、“脸上凌厉,眼内都是讥诮。”这本句适合形成我眼中的HJ。4、老大说,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年轻时碰到这样的老大,注定着柴静的成长。可种的反常规自我的巅覆。
第二章,非典时期,1、“此时我才能回到陈虻的问题-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我的笔记:忘掉狭隘,活得不会那么精致利已。2、“远远听见琴声,--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从容,难而又易。3、老大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的从容与淡定,以及坚持,都源自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这个故事容易记住。一个又一个孩子服药自杀。采访只是呈现,找到更接近真相的切口。有些采访没有真相找不到真相,最后的结尾往往是无解。这一章借用了托尔斯泰的写作感悟。
第四章,1、是对峙,不是对抗。这个标题,就是一种提醒。对峙是对场,对抗是主观的情绪。2、她形容当时的自己:“沾点轻度躁狂,带着矫枉过正的活泼(用力过猛)。就象手术台上的病人,麻药劲儿过去了,话特别多,抑郁容易转成亢奋。”3、同事形容她:“她以前挺吃力,但她有一种对人的关注方式,她的成长会有个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也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书上我的铅笔小字有:读了多少书之后,而且是精读,经历了多少痛彻的故事以后,她精洁的语言,有意的错乱,不作判断的表达,多维度呈现。柴静,你还在写吗,你会出书吗,你能出书吗?4、“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问老大,你也不担心我们啊,老大回答,你们不求助说明顺着呢。又问,那我丢了调查的人怎么办?老大答,大节不亏就好。你们自己多揉搓,把头脑里的疙瘩一点点揉开,揉出劲道。”这段话可以好好理解啊,我发到工作群里,下面的人都不反应。唉,我自己品味吧。5、有乐趣的人从不说累。---累的是无效工作,和无效指挥。6、“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吻与成长。7、“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这里,柴妹妹才点出对峙的主题。8、“风动,树梢动,月光动,你别动,就会看到端倪。”-----一直到对方的意志垮掉。9、她自省:“我隐隐有个感觉,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辗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10、回望过去,她说:“那几年就是这种盛夏才有的干燥明亮,之前青春期湿答答的劲儿一扫而空。”---看见自己的内心。
第五章:1、“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这一段采访的都是边缘人。2、张国荣《我》----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3、“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如果你在低处,如果你活在卑微里,正如过去的我。我承受,我面对,我坦然地过好当下每一天。
第六章,沉默在尖叫。1、关于家暴。“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和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当你弄明白,这来龙去脉时,你如何整理好内心的善与恶,如何防御自己的恶跳出来伤人,如何引导外部的恶转变而不给自己伤害。2、最后的总结“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这句话可能来自《圣经》。
第七章:关于污染。这一章,只划了一句诗,海子的,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第八章:我只是讨厌屈服。-----这个标题好。美国女记者的一句话。想起那个电影《三个广告牌》,一样的。1、有一段话也好,是主持人张越的:“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匐匍前行,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这句话,我也想转到朋友圈,怕人骂我又文艺病。太有用了。2、“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能赢,但我会让他们觉得痛。”有的工作布局,我也有此感受。3、胡适:“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4、这个逻辑:最终起作用的,是那些不投赞成也不投反对票的人。
第九章:1、你欲望太强了,总觉得拼命想证明些什么?-----没有套路,虽然粗糙,却充沛着一种糊涂辛辣的感觉。------前后互证。
第十章:1、读一下前一章的标题:有些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这一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读标题就能体会到柴静文字的功底,不露,不浅,用字落地无声,内部震动余波不停。2、“要疑问,不要质问。”有疑问,有进步,有质问,止住了对方的疑问,也不能再回答你的疑问,进程停止。3、记下了,最最叫好的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柴静的老大陈虻说。4、罗列几句。慢慢你会变成你本来反对的人。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这话硬而清脆,像银针落地。柴静评价。5、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方式。6、对记者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头丫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这句话我想起村上春树的《地下》,报告文学的角度,关于公共事件。
7、ANN-说,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有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这一段对某些政治问题,有实质性看见。8、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这句话想让我想起爱评论爱抬扛的某些人。谁都没有真正站在真相处。9、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催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这段话是博客的评论者写给柴静,她直接引用。这句话,得放在重要的地方,不断警醒自己。10,再看看吧,这段话,出自柴静,”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步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11,准确是什么?ANN说,准确是最好的防御。观众也这样说柴静:”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保时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未完。这样的整理,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