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称霸的晋文公

作者: 糊涂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16:37 被阅读0次

晋文公大概是所有霸主当中经历最坎坷的。他的霸业,固然有人谋的原因,多少也有些偶然的因素,且晋国根基的强盛,也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殁后,中原混乱,虽然出现过宋襄公这样试图收拾局面的君主,但国小力衰,终究没成不了什么气候。北方戎狄的不断扰乱,南方楚国的逐渐北进,加上西边秦国之东出的态势,中原实在需要一强国来支撑。晋国本来有继齐桓称霸,甚至并起争雄的机会,可惜了乱局丛生,使得晋国到了文公的时候才有霸主的事实。要了解这样一段历史,需先看一看晋国在文公之前的梗概。

一、晋国乱局

晋国大体在今天山西地区,山西所以简称晋者,即由此。晋国所在的地方,周初为唐,唐地叛乱,周公平定后,因成王与叔虞有言在先,乃将此黄河和汾水之东百里之地封予他。叔虞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也就是第一代的晋侯。

晋国传到文侯这一代,时为太子(名仇)的他未及即位,其叔作乱,自立为君,太子仇逃了出去。过了四年,太子仇率人攻杀其叔,才终于得以即位。文侯有个小弟弟,名叫成师,当年很得他们父亲穆侯的喜欢,据说是因为穆侯出兵讨伐他国胜利的时候生的,穆侯高兴之下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文侯卒后,子昭侯即位,把他这个叔叔成师封到了曲沃,号桓叔。曲沃这个地方,竟然比晋国的都城还大,且桓叔广施恩德,晋国人多有去归附他的。时人就说:末大于本而得民心,晋国之乱当在曲沃。果不其然,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要迎桓叔入晋即位,晋国内部不同意,发兵抵抗,桓叔没打进晋都,便退回了曲沃。此后,曲沃在名义上属于晋,实际上成了独立于晋的国中国。过了许些年,曲沃桓叔的孙子武公终于灭了晋侯,代而入晋。这时候的周王早已管辖不住,且收了武公的贿赂,遂正式封了武公为晋君。曲沃武公尽收晋地,以庶枝而成了大诸侯,号晋武公。

晋武公卒侯,传其子献公。献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顾颉刚先生说,晋国强盛的基础完全是在他手里造成的。献公的手腕,首先在他稳固君位上。鉴于其父得国的由来,为防其他庶枝作乱,他利用各族之间的矛盾,将他们统统杀死。这样就做到了中央集权,而后迁都到了绛邑。内部稳固之后,献公开始向外经营。第一步便是扩大军备,将诸侯定例的一军增加到二军,然后起兵灭了周边的耿、霍、魏三国。又命太子申生带兵去讨伐东山狄族,晋国国势逐步强盛起来。早先虢国曾起兵侵犯过晋国,献公欲报此仇,乃用大夫荀息的计策,将宝马和宝玉送给临近的虞国,借道伐虢。两年之后,晋国故技重施,这次终于灭了虢国,回来的时候顺道又灭了虞国。献公看到当年送给虞国国君的宝马,说道:马还是宝马,就是老了一点啊。

晋献公这样的雄主,在女色方面却处理不当,这似乎是很多君主的通病。早年献公伐骊戎的时候,骊国君主求和,送了两个女儿给他,也就是骊姬和她妹妹。姐妹俩都很受献公的宠爱,骊姬生了儿子奚齐,其妹生子曰悼子。献公年老,骊姬便有意使献公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这话又不好明说,于是便设计。晋国公子当中,除了太子,另还有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比较贤明。重耳的母亲是狄人,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献公总爱娶姐妹俩)骊姬乃勾结外臣,让他们劝献公分派太子去守曲沃,重耳去守蒲邑,夷吾去守屈邑,只留下奚齐和其妹生的悼子在绛都。一计成后,再来一条更毒辣的计谋。原来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国嫁过来的,号齐姜,死得早。某天骊姬对太子说,其父献公梦见了齐姜,要太子速回曲沃祭拜其母,然后回来给献公送祭品。太子觉得是父亲的指示,便去了,回来之后,把祭拜的胙肉敬呈给献公。献公这时候出去打猎了(大概是骊姬枕边风吹好的),胙肉就陈列在了宫中,骊姬于是派人在肉中下毒。过了两天,献公回来,宫里人把胙肉呈给献公,献公正准备吃的时候,骊姬说,远处来的肉,得先试试有没有毒。一试,果然有毒。骊姬趁机哭着说道:太子如何忍心弑杀自己的父亲呢,况且父亲年老,君位不迟早是他的么?献公这时候大概心说,不一定是他的!骊姬接着加把火,说:太子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妾母子之故;君从前有废太子之意,妾还总劝,如今看来是妾错了。献公听到这,大为光火,派人杀了太子的师傅。太子跑到了申城,有人劝太子向献公去辩白,太子说:父亲年老了,没有骊姬陪着寝食难安,如果因此放逐或杀了骊姬,父亲肯定受不了。也有人劝太子,那么就跑到他国去吧。太子说:我背负着欲弑杀君父的罪名,哪国会接纳我啊;我只有自杀了。于是太子自杀于新城。

太子自杀后,重耳和夷吾来朝拜献公,有人跟骊姬说,二公子心里怨恨其谋杀了太子。骊姬害怕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便去跟献公说,毒胙肉的事儿,二公子也有参与。二公子怕走了太子的老路,便赶紧逃走,重耳跑回了蒲邑,邑吾跑回了屈邑。献公见二公子不辞而别,认定胙肉的事儿他们必然有份儿,于是派兵讨伐他们。重耳翻墙而走,被追杀的宦官履鞮追着砍掉了一块衣服,可谓惊险至极。重耳一路跑到了狄国,公子夷吾则跑到了梁国。

贤明的诸公子死的死,跑的跑,继承人自然就落到了奚齐头上。献公临终前,把奚齐托付给了荀息,荀息待献公去世后便拥戴奚齐即位。晋国的大夫里克和丕郑等人想迎立重耳为君,便杀了奚齐。荀息无奈,赶紧又立悼子为君。里克又把悼子杀掉,荀息也殉难。重耳收到里克等人的消息,并没有回国继位,而是婉拒了他们,说:我是因为得罪了父亲跑出来的,父亲死了我没能尽为人子的责任发丧,我重耳如何入继位君;请各位立其他的公子吧。重耳为什么拒绝?果真如他说的那样吗?不然。因为这时候晋国内部方乱,多方势力争斗,去了恐怕不是傀儡就是牺牲品。

重耳拒绝,里克等人于是改为迎立夷吾。夷吾准备去继位,他的从臣吕省、郤芮表达了和重耳类似的忧虑,几个人一合计,先入秦,由强秦护送回国,这样比较保险。他们派使臣到秦国,许诺事成之后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秦穆公一听这是送上门来的好事儿啊,且立一个亲秦的晋君,对秦国有益无害。齐桓公收到消息,也率军来到了晋国。于是,齐、秦、晋国大夫三方势力,共同立夷吾为晋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后,立刻变了脸。在内部,对迎立他的里克,本来许诺的封地不给了,又怕他再和重耳联络,搞阴谋颠覆,直接赐死了。对外上,本来答应给秦国的河西之地,这时候赖起了账,派邳郑去给秦国说,先君之地,不能轻易给人。这送命的差使,邳郑本来就不爽吧,又听说里克被杀了,便果断就地投靠了秦国。周天子的使臣召公来晋,晋惠公态度很傲慢,召公气得直骂街。这还不止,他在位的第四年,晋国闹饥荒,于是向秦国请求买米。先前河西之地不给,这时候又来求米,给不给,秦穆公很犹豫。百里奚主张给,晋国来的邳郑主张趁机伐之。秦穆公说:晋惠公不是东西,但是晋国的百姓无罪,算了,给吧。转过年来,秦国又闹饥荒,于是向晋国买米。晋国君臣一商量:之前没给秦国河西之地,已经是背约了,去年咱们闹饥荒,他们没来打咱,今年他们闹饥荒了,咱们可不能错过这好机会。于是觉得出兵伐秦。秦穆公大怒,也发兵伐晋。两国在韩原大战,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活捉。亏 着秦穆公的夫人是惠公的姐姐,以死相逼,求秦穆公放了惠公。秦穆公无奈,且见晋国臣子忠烈,便答应放回惠公。当然,放回去也是有条件的,晋国付出了河东之地,并将把太子圉送到秦国为质。惠公回国后,仍然忧虑重耳在外,觉得总是个隐患,打算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重耳打算去齐国,从此便开启了他的流亡生涯。

二、流亡生涯

重耳自小就喜欢结交名士,十七岁的身边有贤士五人,分别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和魏武子,都是晋国的人杰。重耳奔狄之时,这一班人都跟着他,这一年重耳已经四十三岁了。在狄国待了十二年,早已娶妻生子,娶的是某酋长的女儿;重耳娶了大女儿,赵衰娶了小女儿。因为惠公要派人来刺杀,重耳和赵衰等人说:当年来狄国不过是为了避难,如今看来狄国这个保护伞不够大,咱们得去个大国;听说齐桓公招揽贤士,而且管仲等人已死,我们去正是时候。临行前,重耳和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我要不回来,你就改嫁吧。这话说的,看着漂亮,实际上就是不让她改嫁。他妻子笑了:二十五年,我坟头上的树都茂盛如盖了;虽然如此,我一定等你!

流亡的第一站,重耳一行人到了卫国。卫文公觉得重耳一个流亡的公子,并没有很礼遇他。重耳等人在卫国的五鹿,饥肠辘辘,向当地的村民乞食,当地人在碗里盛了土块给重耳。重耳很是生气,觉得被戏弄了,赵衰过来劝解道:土,就是领土的意思,这是好预兆,你得恭敬接过来。

终于到了齐国,齐桓公很看重这位晋国的落魄公子重耳,将宗室之女姜氏嫁给他,并赐给他二十乘车马。重耳在齐国安定下来,一住就是五年,心满意足,且很喜欢他这个齐国老婆,就不想走了。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也不安稳,赵衰、狐偃等人就替重耳谋划着要走。他们在桑树下讨论的时候,恰巧被在上面采桑的姜氏侍女听到了,回去报告给了姜氏。姜氏很是深明大义,乃杀了此侍女,劝重耳赶紧走。重耳死活不走,说:人生安乐,我还管其他的什么干嘛,我就等着死在齐国了。姜氏说:你是一国公子,你身边这几个人跟着你卖命,你不回国建功立业,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无奈之下,姜氏和狐偃一合计,把重耳灌醉了,放车上直接拉走。重耳在路上醒了,大怒,拿过来戈追着要杀狐偃,边追边骂:回去了要是不能成事,我一定吃你的肉。狐偃一遍跑一边说:事不成,咱们不知道都死去了,肉都让豺狼吃去,哪轮得到你;倘若侥幸成事,我的肉是腥的,你也不会吃的!狐偃这个人作为重耳的舅舅,很有见识,倒也不失幽默。重耳无奈,不追了,一行人于是继续流亡。

路过曹国,曹共公很看不起重耳,甚至拿他打趣,要看看重耳连在一起的肋骨。曹国的大夫釐负羁看不下去了,劝曹共公礼遇重耳,曹共公不听。釐负羁乃私下给重耳送了吃食,并在食物下放了一块玉。重耳吃了饭,把玉还给了回去,然后一行人启程到了宋国。那时候宋襄公刚从和楚国泓水之战败回来,想以后利用晋国的势力,很是礼遇重耳,想把他留下来。宋国的司马和狐偃关系很好,就私下说:宋国是小国,不是合适的立足之地,你们还是去个大国为妙。重耳一行人觉得于是离开了宋国,下一站的目的地是楚国。由宋到楚,途径郑国,郑文公也不大重视重耳这帮人。郑国的叔瞻建议要么重用重耳,要么杀了他,否则必为后患。叔瞻可谓远见卓识,可惜郑文公没听。

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很是优待重耳,甚至以诸侯之礼接见。有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寡人如此厚待你,将来我送你回国继位,你怎么报答呢?重耳说:奇珍异宝,楚王你也不缺,不知道如何报答你。楚成王一定要重耳说个报答的方式,重耳被逼不过,于是说:那么将来如果跟楚王你开战,我愿率军退避三十里,以为报答。楚国大将子玉觉得重耳这是恩将仇报,建议杀了他。楚王说:重耳声名在外,历经磨难,跟随他的人都是国之栋梁,这是老天要让他成就事业,不能杀他;况且我已经答应送他回国,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重耳在楚国的这段时间,晋国国内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惠公去世,在秦国为质的太子圉丢下老婆,偷偷跑回晋国继位了,是为晋怀公。怀公的这个秦国老婆,实际上是秦穆公的女儿。原来怀公在秦为质的时候,秦穆公为了笼络她,把女儿嫁给了他。怀公这么一弄,惹得秦穆公很生气,乃有发兵伐怀公而护送重耳回国取而代之的意思。楚成王听说,来劝重耳,说:楚国离晋国太远,你还是去与你们邻近的秦国,以秦穆公的贤明,肯定能送你回国继位。重耳于是离楚至秦。

到了秦国,秦穆公把秦国宗室五个女子送给重耳,晋怀公也就是原太子圉的老婆也在其内。重耳不想要,司空季子劝道:马上要取人家的君位了,何况人家的老婆?况且你要依靠秦国的势力,成大事何拘小节?重耳这才接受。秦穆公很高兴,觉得重耳是个听话的,乃派兵护送重耳归国继位,是为晋文公。怀公跑出国都,文公派人追上把他杀了。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历经坎坷,继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他的流亡,在客观上虽属无奈,但也使他充分了解了各国的情况。文公继位以后,安定百姓,理国修政,分赏了跟随他的“从龙功臣”。内部既定,有晋国先辈们立的根基,且前有齐桓公的霸业例子,文公也要做一做争霸的事业了。从何开始呢?

三、尊王攘夷

晋文公元年的冬天,周王室王子带叛乱,周襄王逃到了郑国,并派人向秦、晋等国告难。第二年,秦国准备发兵勤王,晋国这边赵衰向晋文公建议,说:要称霸没有比尊王更为紧要的了,且晋和周同姓,如果这事儿让秦国抢了先,那您可就不容易号令天下了。晋文公深然其说,于是出兵平定周的叛乱,护送周襄王返国,并杀了叛乱的王子带。作为酬谢,周襄王把河内阳樊之地赐给了晋国,晋国领土就扩张到了黄河沿岸。从此,晋国可以直接南下收服黄河流域的中原小国,尤其那些归附了楚国的,进而便与楚国争雄了。要想真正成为霸主,必须要打败楚国这个南方强大的蛮夷,这是所谓攘夷的关键。

晋文公五年,楚国兴兵伐宋,宋向晋告急。文公有些左右为难,当年流亡的时候,宋国和楚国对他都有恩惠,不救宋对不住宋国,救宋又对不起楚国。可怎么办呢?先轸出了个主意,伐曹、卫以解宋难。因为曹、卫是楚国的小弟,楚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楚来救援,则宋围自解。文公马上同意了这个建议,因为还有一层原因,当年流亡路过曹、卫,两国国君很不礼遇他,正好教训他们一下。于是,文公侵曹伐卫,两国向楚国告急。这样一番折腾下来,楚成王打算退兵,但是楚国大将子玉不同意,说:我王当年待晋文公甚厚,他们知道曹、卫是我们的小弟,还出兵讨伐,这是轻慢我王。楚成王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历尽艰辛,深知险恶,如今返国,励精图治,人民归心,这是天赐,其锋不可当。子玉很坚持,说:我不为自己有功,只愿堵住悠悠众口,尤其那些进谗言的小人。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子玉少部分兵马,让他自行决断。晋文公的本意,也不愿和楚国正面开战,他也拿不准是否能够取胜。这时候出任晋军元帅的先轸献策,说: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面让宋国割地给齐、秦,求齐、秦出面向楚国求和;一面我们可以把曹、为的地赐给宋国,楚国肯定不愿看曹、卫灭亡,必然不会答应;这样一来,我们和齐、秦就成了同盟,则胜券在握。楚国肯定也不傻,不会轻易得罪那么多国家,所以派来使臣,想寻求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这次争端。先轸趁机又来一计,建议文公私下许诺曹、卫的国君,允许他们复国,但条件是他们背离楚国,并且拘禁楚国使臣。这样一来,惹得子玉大怒,于是进兵。晋文公见状,下令撤退,众人不解,谋划了这么久,为什么这时候撤退呢?文公说:当年在楚国的时候曾答应楚国,晋楚两军相遇,我当避让三十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退避三舍的典故!晋文公此说,表面上是遵守诺言,占了道义,实际上却是退到城濮,和齐军、秦军一起驻扎,有了兵力的优势。晋文公何其诡也!楚军追到城濮,据险扎营,和盟军针锋相对,双方剑拔弩张,大战在即,空气凝固住了!

晋文公见楚军占了险要地形,深表忧虑。狐偃安慰他,说:此战定乾坤,我们胜了,则诸侯毕服;就算是输了,我们晋国依山带河,处处可守,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难。文公思量之后,终于下定决定和楚开战。初始,楚将子玉很是嚣张,喊出让晋文公见识一下楚国三军厉害这样意思的话。晋文公说:好,那明天战场见分晓!第二天开战之际,子玉满怀信心,说:以后就没有晋国了!不料晋军在战马上蒙了虎皮,先打掉了楚国的右路军。而后,晋军将领狐毛树起了大旗,大军撤退,将军栾枝让兵车后面拖上树枝,弄的尘土飞扬,楚军一看,晋国大军真撤退了,赶紧追!这当然是晋军的诱敌之计,楚军追来,先轸的中路军斜刺里杀出,狐毛、栾枝率军杀个回马枪,楚军大败,只有子玉的部队得以保全,匆忙逃走。晋军进驻楚军大营,在楚营里大吃喝喝了三天,才离开了战场。战后,晋文公看着战火弥漫的场景,不禁感叹。身边的人问:我们胜了楚,您为何不高兴的样子?文公说:我听说战胜之后能安心的只有圣人,我做不得到;况且楚国子玉还在,我有什么好高兴的呢?子玉战败而归,楚成王深恨当初他不听话,处罚子玉,子玉自杀。文公听闻大喜,说:我大败他在外,楚国杀之在内。这下安心了。

城濮之战后,晋、郑之君在衡雍结盟,周襄王亲自到会,晋文公想周王献俘和战利品,周王明晋文公为诸侯之伯,并赐给弓矢等物,表示授予他征讨四方的权利。周王以叔礼待文公,诏命他安定四方,讨伐不臣。文公再三辞谢,方才稽首受之。不久,晋、齐、鲁、宋、卫、郑、陈、蔡、莒等国会盟于周王庭,这是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后最大的一次会盟,晋文公的霸业在名和实上都达到了极盛,晋文公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

王霸者,功既定,礼既成,总难免生出骄气。晋文公再次召集诸侯在温地会盟,本打算率领大家去朝见周王,怕有人会叛乱,于是让人通知周襄王来。孔子认为,诸侯是不能召周王的,是周王来打猎的,这是史家避讳的说法。会后,晋文公率诸侯围攻许国,有人劝文公说:齐桓公当年带领诸侯替同姓的诸侯国复国,您现在会盟却要灭同姓的诸侯国;合诸侯之兵,而灭兄弟之国,这不合礼仪。文公一直是要对比齐桓公的功绩的,听闻此说,于是停了攻许,并且放了先前抓的曹君,复了曹国。孔子对比齐桓公和晋文公还有一句评价,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可谓是比较中肯的评价。晋文公七年,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当年流亡时候郑国对他很是无礼,而且城濮之战郑国竟然还帮助楚国。郑国老臣烛之武连夜造访秦穆公,陈说利害:秦国在西,郑国在东,中间隔着晋,郑灭只能壮大晋国,对秦国有害无利;留着郑国,以后秦国客商东来,郑国可为东道主。秦穆公一听有道理,连夜撤兵了。晋文公一看秦国撤了,也便退了兵。晋文公九年,文公去世,他的霸业随之结束了,但是晋国的国力仍在,为后世晋君的复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坎坷称霸的晋文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oo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