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陪孩子读书好累,如何面对活体的“十万个为什么”?

陪孩子读书好累,如何面对活体的“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 桐妈大骨汤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16:07 被阅读44次

    前些天,与一位朋友聊起她四岁的儿子,目前说话咬字还不太清晰,性子比较冲动,跟小朋友相处容易有攻击性行为,因此还接到过孩子同班幼儿家长的电话,引起了一些不快。

    我建议她多给孩子读些绘本,一方面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也有利于性格养成和情绪管理。

    她说也有给孩子读“图画书”,但是感觉孩子总是不认真听,总是一个劲地问“为什么”,听到这里,我还是很为孩子高兴的,认为这恰恰是孩子认真在听的表现,说明他在联想或者思考。但是孩子妈妈的想法有些不同,因为很多问题的答案她也不知道,又想给孩子准确的回答,经常搞的很被动,有点烦。

    那么,读绘本时孩子总是打断我们,问一些貌似跟绘本内容无关的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在读小说或者看电视剧,碰到有想法的情节是不是也想跟身边的人分享或者吐槽呢?……看书或者电视剧,对大脑来说是种输入,而吐槽或者质疑则是一种自我观点的输出。我认为孩子在阅读中发问也是一样的,这反而是他们思维的成长点。

    印象中我们觉得孩子安安静静听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认真在听,这跟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聚精会神认真听讲不得随意发问是一个路子,现在我们知道这种传授式的课堂了无生气,早已被时代抛弃。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历过的公开课,老师们提前要反复排练,由谁提问,提问的问题是什么都有安排,回答问题不踊跃说明课堂效果不好,举手的又不能保证一定是“胸有成竹”的,怎么保证举手的都是明白孩子呢?那就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

    另外,我们又是怎么判断孩子的这些问题真的跟绘本无关?

    如果跟当前的故事无关,孩子为什么会在此时提问?大人的判断经常是错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我们觉得这些问题跟当前绘本无关,是因为我们作为成人没有认真对待眼前的故事,没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倾听。我们把讲故事作为一个任务,所以认为孩子认真听也是一个义务,一起把这个任务尽快完成是正事。

    其实,我们何尝不能陪孩子慢下来呢?

    绘本是个好的“诱饵”,“诱导”我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世界。如果孩子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咕嘟咕嘟冒出来一堆问题,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也应该很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

    只不过回答问题有时不妨“动个心眼”,读绘本,读故事,并不是上科普课,对于孩子“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百科全书”式的回答,不妨也放下压力,给他一个“文学式”的回答。毕竟,保留并发展孩子无穷天真的想象力,比他记住某个知识点要重要的多。

    比如:

    Q:为什么会下雨?

    A:也许天空也有伤心的时候……

    也许云朵觉得小树口渴了……

    甚至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把问题反抛给他:“你说呢?”也许他的发问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理解,需要一个机会。借此反问,让孩子知道,很多问题不需要标准答案,他可以勇敢地表达,我们也可以借此一窥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然对于一些“科学性”很强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这是科普的好机会,应该给他准确的回答。那么勇敢地承认“这个问题妈妈也不太清楚,我们现在一起查一查”也没那么难吧?毕竟如今手机天天不离手,而美丽的度娘无所不知……妈妈的“无知”造就自信的孩子,没毛病哦~

    况且,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对“科学”的问题很感兴趣,正是进行科普的好时机,不正是咱们梦寐以求的么?类似下面这本一定是广大老爸老妈最想丢给孩子的书吧~

    其实,陪孩子读书有时觉得无趣,这很大程度上又跟阅读内容的选择有关系。

    让亲子共读不无聊有个前提,那就是选择合适的绘本,在交流中我发现还有不少家长朋友给学前幼儿孩子买了《安徒生童话》的简编本插图书,或者说教意味很浓,形象设计很雷同的粗制原创“图画书”,然后反映孩子不太感兴趣。很多家长朋友的意识还停留在一本睡前故事哄过一个童年的印象里,厚厚一本拿给孩子读。

    现在我们知道,儿童的绘本阅读根据月龄的不同都会有相应的认知、习惯养成、情绪和情商培养不同的侧重点。像安徒生童话等内容有很多并不适合学龄前的幼童。

    目前国内绘本创作处于起步阶段,鼓励原创优秀绘本的机制也不完善。很多畅销的绘本都是国外引进的获奖绘本。打开这些绘本,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审美,涉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乏大师级创作。并不是“只有几行字”的“图画书”那么简单。很多故事,如果我们愿意沉下心来,也会引起很多共鸣。

    总之,文学性的提问交给想象,科学性的问题交给科普,面对孩子这个活体“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放下焦虑,轻松面对。

    在亲子共读中能够了解孩子的“疑点”和“兴趣点”,进而为他提供更为适宜的选择,实在是幸事之一。我始终认为,亲子共读,不只是我们陪伴孩子的更好方式,也是重过童年,自我发现的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孩子读书好累,如何面对活体的“十万个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oq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