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
“傻瓜式”新手运营细则

“傻瓜式”新手运营细则

作者: 吴懂懂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1:39 被阅读3次

我曾问过一个热衷于建各种各样的群并且在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什么是社群运营?

他告诉我,目前关于社群的运营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除了运营地图这本书之外也没有太多相关的书籍进行总结(如果有人知道欢迎联系我)。

那么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我们都很清楚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目的而产生的:比如建立社群?我们需要考虑社群的定位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目的?现代人都挺忙的没有目的谁吃饱了把时间花在建群?然后还要维护还要促活还有留人。所以社群的建立肯定也是有目的的

那么从建群者的角度来说目的主要分为两大类:

其一:提供情绪价值

比如近期火到引起清北辩论的夸夸群其实是一种迫切需要认同感的群体找到认同感的存在:进群的人会描述自己的种种不如意、不自律、焦虑、苦闷,然后告诉大家自己需要夸奖,这个时候其他群体的人接到“求夸”的指令,就会从各种角度花式夸奖,从而给当事人带来暂时性的精神催眠,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安慰,那么这个群就满足了提供情绪价值这个用户需要的条件。

比如基于兴趣分享的:我曾经进过的某音乐分享群,就是基于音乐分享满足认同感。

因为听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刻板印象给了人角色期待,很多人倾向于保护自己的隐私但是又因为孤独从而需要找个地方排解这种孤独,那么找到对应的地方就很有必要了,于是催生出了音乐分享群:每个人每天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给大家,如果正好能够有人认同就可以更好的开展话题,同时在这种认同感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缓解孤独。

其二:基于利益诉求

比如我建立一个合作内容分享群就是希望能够互换资源;比如建立粉丝群实现群内转化达到割韭菜

这就要说到近期大热的基于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很多企业也都在做,尤其是已经有一批追随者的自媒体账号纷纷进行精细化运营,通过原有的用户积累组建粉丝群,再根据有针对性的互动内容建立粉丝黏性,等有课程或者活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割韭菜以及新产品进行冷启动之前种子用户的储备(具体哪些媒体我就不说了,企业当然是为了盈利啊,无可厚非,只要你认可并且愿意付费就是正当的)

还有很多有特定利益诉求的群

比如相亲群是围绕相亲来带话题

比如妈妈群是围绕养育孩子的各个细节

比如外卖群就是怕打扰身边的人专门把外卖红包往群内发领红包薅羊毛

比如优质内容分享群就是基于信息爆炸时代找到优质内容

比如底层逻辑群就是专注于自我提升从底层逻辑到职场答疑解惑

等等,定位准确了不仅仅运营者和用户都能很明显的找到自己的角色期待,在话题的互动性上有能够更加聚焦。

当然精细化运营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为了吸粉内容选择会更加慎重,用户的受众也要想的非常清楚(这个跑偏了就不细讲了)

不同目的的群运营的方式也是大不一样

举个定位失败的例子:我的公众号就是典型的定位的反面例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内容从生儿育女接地气的日常到好书推荐到各个行业内幕、运行规则到对运营和产品的看法,未来可能还涉及到对民间艺术、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的看法以及一些心理学和营养学的科普。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向性——太散。这样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精准获客得到转化的,也就是说这个号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玩票儿。

第二:说完了社群的定位,我接下来说说如何运营?

运营人都知道有个AARRR模型内容分别为:拉新(获取用户)——促活(促进用户活跃)——留存(提高留存率)——创收(获取收入)——自传播

那么我分别从这几个角度来说说如何进行社群运营吧

拉新:拉新的方法有很多:核心是透过熟人也好陌生人也好的关系链进行分享

这里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比如微信读书有很多拉新的策略,从最开始的内容分享显示logo,到后期的每半个小时需要分享才能领取书币以及分享或者组队都有会员阅读天数赠送,都是在产品上就通过关系链来进行拉新;

我们朋友圈日常会见到的各种星座小测试、从九型人格角度来分析你是什么类型的人、每日打卡分享可退学费、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获得报告等等都是运营的种种拉新裂变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利用用户的虚荣心、认同感、薅羊毛心态以及迷信使人快乐的心理暗示(不能细讲,太多可说的了)

可是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社群人员的那么一开始没有用户怎么做冷启动呢?除了一开始的拉新,冷启动还有很多套路,最有效果的当然是基于兴趣、特定目的或者利益

比如我一开始说的音乐群(可以利用本身的影响力也可以在垂直领域的APP里找到目标用户)我用它来举例子

音乐群的搭建可以从热门歌曲里评论里提出自己的诉求:想要建一个可以分享音乐的音乐群,同时通过给同样评论的人点赞来获取关注,也可以在豆瓣贴吧这种有主题分类的产品中找到目标小组在小组中发帖以及评论别人获取关注来拉新

当然也可以通过蹭热点来带关注度(这个细节太细了我不说了,怕被打,不过蹭热点最可爱的是营养师顾中一,真的很可爱)

再举个例子,增长黑客一书的作者范冰就在他朋友圈分享说探探创始人一开始冷启动是特定雇用一些模特充当用户获取关注来拉新(这种方式是基于产品的定位来制定方法的而且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效果)

冷启动的套路太多一下说不完回头我再写细则文章的时候细讲。

 

促活:当群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拉新、冷启动也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人接下来要谈到促活?

做过社群运营的人肯定知道,一个群的活跃需要有足够多的话题需要规则的制定者也需要有几个活跃分子带动话题需要有提问者也需要有答疑者当然更多的是潜水者以及偶尔冒泡者,如果长期没有话题或者长期没有人活跃,那么哪怕是上百人的群也很容易成为死群,群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社群活跃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提问和答疑的人或者提供各种各样新鲜话题的人,但想要集齐这几个人可遇不可求。

运气好的时候有可能一个人充当了多个角色,比如妈妈群,在这个群里,每个生育过的妈妈既是话题的提问者也是话题的答疑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了解的育儿知识点。而因为妈妈们对于孩子问题的关注,所以群很容易就能活跃起来。

运气不好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兴致发起话题,那群就必死无疑了——这是任何一个群主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真相是大多数群并不能满足先天具有社群活跃的条件,更多的是人为的促活,那么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

社群的活跃同样可以用AARRR模型来分析

我这里简短的挑出来几个重点:踢人、拉人和留人

踢人是指当群不活跃时或者这个人发送到信息给群内其他人带来不良影响时就需要果断的踢除,极度不活跃者的离开一定会带来群的重新活跃,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被否定,被剔除和删除都是对人的一种极度否定,这个时候剔除带来的恐惧感会进一步促进群活跃,适当的踢人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这个具体问题需要具体考虑,需要根据群的性质以及群人员的数量来决定是否踢人,如果是好友群或者利益紧密的群那踢人就是作死啊作死,我这里说的踢人是指陌生人状态下搭建起来的群;当然如果群人员本来就少那还是不要踢了吧)

留人和拉人:

留人和拉人都需要明确本质:是不是足够有趣是不是足够有用是不是足够有利

参与者是需要成就感的,当你在一个群里获得认同有人愿意和你交流你就更倾向于留下来,我就特意观察过一些群,但凡是在群内有过内容发言或者参与的人退群的可能性比那些没有任何发言只是潜水的人要低。

可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潜水者该怎么办呢?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规则制定者制定好规则进行话题的引导以及极度不活跃者剔除换新鲜血液(让新成员入注)

比如三节课群每天的互联网资讯的推送;

框架君每天提出一个群成员的困惑让大家来解惑;

比如读书群每天分享一本好书来分析让用户参与;

比如夸夸群要求但凡有人求夸就夸人,任何在几天内不活跃的人都会被剔除

比如优质内容分享群就每天都有优质内容进行分享

好为人师和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人性,大多数想要通过社群来建立人脉的人都会倾向于热心的答疑解惑获得一个自己热情渊博的美名从而促使群活跃起来(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如此,有些人是天生热情爱分享)

在有意识作为群的观察者和某个群的活跃者以来,我还得出一个结论:自我暴露会增加社群吸引力。

自我暴露的等级可以从浅到深:从浅显的兴趣分享到深层对于人、事的看法。

首先兴趣层面从来都是快速开启话题的一个好方向,从喜欢的音乐、电影、动漫等等这有助于提升群活跃(这个需要特定的兴趣)

然后你们分享当前局面下的种种看法,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三观,有共鸣的人会悄咪咪的建立联系

一旦涉及到更私密的生活答疑,那会击中一部分人的窥探欲和好为人师的神经,从而提高社群的吸引力和活跃度

三:社群的转化创收: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定位,如果是单纯为了提供情绪价值那持续输出任意群内人员情绪价值就OK,如果是为了转化那就需要针对提供特定的话题来增加用户的粘性同时筛选出不适合的人并精准用户提升粘性和忠诚度。

四:自传播:最终还是归结于产品是否有用以及是否有趣,质量是不是够好,是不是能得利。

这些都做到了或者只做到一点或者几点就可以实现自传播,并进行一个社群的良性循环了。

还有很多细节可讲,但是篇幅有限我只能说大概的,如果感兴趣可以搜索我的公众号:why酱说或者加我的微信:wxy15727300208来和我聊聊创业、产品、运营。心理学、营养、艺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傻瓜式”新手运营细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dv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