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千年的历史来看,功高震主的功臣,能够免遭杀身之祸的,确实是少之又少的。
纵观历代,功高震主,又能逃脱杀身之祸的,也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为秦始皇扫六合的大将王翦和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了。
王翦和郭子仪逃脱杀身之祸的办法,一方面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秦朝与唐朝都没有无故残杀功臣的传统。
另一方面,二人也有不同的存身技能,王翦以贪财自污,打消秦始皇的怀疑。郭子仪始终忠心于李唐王朝,成为皇帝手中最好的平叛名将,令其欲罢不能。
首先,功臣能不能善终,得看生活在哪个朝代,处在朝代的什么时期
经常会说,投胎是个技术活,生在什么家庭,人生可能就有什么样的起点。功臣的安身立命,也是要看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如果投胎到朱元璋手里,恭喜你,抽中了再投一次的奖励!
一般开国功臣,被处死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就像汉初、明初一样。经历了开国的动荡清洗之后,到了王朝发展的中后期,功臣获得善终的机会就比较大了。
但是在王朝中期,一般都是太平盛世,没有太多的机会立下不世功勋,所以也就很难产生令皇帝忌惮的人物,自然也就没必要给自己添堵,迫害功臣了。
再者说,历史上大部分王朝,对待功臣也是比较宽厚,不会进行大肆的迫害。像王翦生活的秦国到秦朝时期,整个秦国历史上被赐死的将领,被熟知的也就是白起了。当然在秦国当相国的结局都不太好,但是做武将的结局都还不错。
而中国文
明最灿烂的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名将云集的时代,除了两次玄武门之变,进行政治清洗之外。唐朝并未出现对功臣的残害事件,中间少数的几次,都是因为参与谋反而被杀,比如侯君集、李光弼等。
所以说,功劳有多大,有没有野心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你所处的年代,环境决定了有功之臣,能否安稳地度过余生。
名将王翦的生存之道:贪财自污及急流勇退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他的生存之道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向秦始皇要土地和财物,在秦始皇的心目中建立贪财、胸无大志的形象,以此来打消秦始皇对他的怀疑。
王翦率军灭亡楚国时,出征之时,就向秦始皇请求土地田宅,说要留给子孙作家业。出征楚国以后,又连续五次向秦始皇请求土地,这样的行为让部下将领都看不下去了,但是王翦不为所动。
王翦向部下说明自己的用意,秦王将全国的军队交给他,肯定是放心不下的,生性多疑的秦王肯定时常犯嘀咕,左右摇摆。
他必须趁此机会向秦王多要财富,这样秦王就认为他除了钱财,别无所求,让他安心领兵,终于王翦率军两年,灭亡楚国,秦始皇并未起疑心。
灭亡六国后,在秦始皇的朝堂上也就没有了王翦、王贲父子的记载,一般认为统一六国后,王翦父子就激流勇退了。
司马迁曾说,王翦位高权重,秦始皇以老师之礼相待,王翦却没有继续辅佐秦始皇安定江山,建立德政。
这也是司马迁身为低等级臣子看不透的地方,统一六国后,王翦恐怕只有功成身退,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和家族。
如果居功不退,杵在朝堂上,对秦始皇指手画脚的,恐怕最后难逃白起的下场。
唐朝军政常青树,存身之道就是:谁都比不上的、过硬的业务能力
郭子仪是整个古代大一统王朝,极少数在生前就被封王的非宗室成员,而且还获得了善终,几乎可以算是古代的奇迹了。那么郭子仪为什么可以做到功高震主,又能寿终正寝呢?
简单来说,对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完全就是缺了他不行,皇帝想剥夺了他的兵权都不行,更何况是杀了他呢,再加上他谦恭谨慎,忠心可嘉,那完全没理由弄他啊!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受命率领朔方军讨伐叛军,郭子仪从朔方进兵云中、马邑等地,收复了河东失地。
次年,与李光弼一起进兵常山,打败史思明的叛军,收复常山。不久安禄山派兵支援史思明,郭子仪利用敌军轻视官军的心理,屡次击败叛军。
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人会合,在嘉山大败史思明,斩首四万,河北各地郡县都斩杀叛军,重新归附朝廷。
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后,唐玄宗逃入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郭子仪与李光弼领兵赶到灵武,护卫皇帝的安全。
唐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率军在潼关击败崔乾祐,又接连夺回蒲津关、永丰仓,打通潼关至陕州的道路。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后,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率军进攻长安,第一次收复长安失败。
同年八月,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随从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率十五万大军再度收复长安。
在李嗣业、王难得等将的英勇作战下,唐军击败叛军,斩首六万人,俘虏两万人,叛军逃往陕州,唐军收复长安。
修整三天后,唐军开始东征,郭子仪率军在陕州与十万叛军对阵,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大败叛军。叛军尸横遍野,安庆绪等叛将逃往相州,郭子仪收复东都洛阳。
至此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唐军收复,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居功至伟,因功被加封为司徒、代国公。
唐肃宗在一次迎接郭子仪入朝觐见的时候,说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可见郭子仪的功劳之大。
唐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妖孽横生,郭子仪建立这样的不世功勋,在唐朝当时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的。皇帝对他不是没有忌惮过,奸佞之臣不是没有陷害过他,为什么郭子仪都能安然度过呢?
是因为重塑大唐河山的重任,别人都扛不起,唯有依靠郭子仪。收复洛阳后,唐军随后发动的相州之战,一方面因为唐军各部互不统属,指挥不畅。
第二因为史思明叛军对安庆绪的及时增援。第三因为作战当天天气的突然变化,影响了郭子仪军队的布阵作战,导致相州之战郭子仪先胜后败。
相州之战后,大宦官鱼朝恩趁机在唐肃宗面前诬陷郭子仪,将战败的责任再度推动郭子仪身上。于是唐肃宗将郭子仪召回朝中,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郭子仪在长安赋闲的三年时间里,已经能看到彻底平叛曙光的局势,又是一地鸡毛。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兵败邙山,洛阳再度丢失。
朔方、河东两地将帅先后被杀,军队出现叛乱迹象。唐肃宗再度起用郭子仪,晋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唐肃宗临终前,郭子仪请求觐见,将平叛的事情托付给了郭子仪。郭子仪到任河东后,迅速斩杀为首作乱的人员,各地逐渐安定。
唐代宗继位后,听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谗言,又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结果造成吐蕃攻占长安,唐代宗不得已起用郭子仪,郭子仪在商州、蓝田等地收拢士兵,发兵长安,吐蕃大军闻讯逃出长安,郭子仪再度收复长安。
唐代宗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再度游说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国,聚集联军三十万军队入寇关中。郭子仪受命率领一万军队驻守泾阳,郭子仪单骑去见回纥首领,劝说其退兵。
吐蕃看到郭子仪劝退回纥大军,连夜逃走,郭子仪派部将白元光与回纥军追击吐蕃,自己率军紧随其后,大破吐蕃大军,斩首五万人,生擒一万多人。郭子仪就是这样一位,在其生前,大唐王朝总是离不开他,每逢危难之时,他总能像李唐王朝一般,给大唐续命。
而且在藩镇势力屡屡叛乱的中唐时期,他就是唐朝中央朝廷手中的定海神针,试问这么“香”的一位柱国大将,唐朝哪个皇帝舍得杀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