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级如果能够和谐相处的最精妙之处,就在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在这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互动,这才是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最差劲的上下级就是什么事都挑明,什么事都是撕破脸,这样就难以维持和谐的关系,上级点到为止,下级一点就通才行,这些其实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有效互动才是最有效的最和谐的团队。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译文】岷州都督、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延误军期,李靖弹劾他。高甑生怀恨在心,便诬告李靖谋反,经查验不符事实。八月,庚辰(十七日),高甑生获罪,免于死刑流放边远地区。有人说:“甑生是秦王府的功臣,应该宽大处理。”太宗说:“甑生违抗李靖的指挥,又诬告他谋反,这些如可以宽恕,那么法律将何以实施?而且我大唐当年从晋阳起兵,功臣多了,如果甑生得以赦免,则人人犯法,怎么能够查禁呢?朕对有功之臣,从未忘记,正因如此才不敢宽赦呢。”李靖从此以后关门杜绝宾客,即使是亲属也不能随便见面。
【解析】领导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通常会在心里谋划好,就只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如果没有时机,领导也会人为的制造某个有利的时机。只有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领导正好借助此时机做一些事情。因为大家还要一起共事,因此照顾各方的面子利益就显得非常重要,既然不能直接撕破脸。那么借题发挥,敲山震虎,指桑骂槐,等等各种间接的,暗示的权术手段就层出不穷的使用了,各人物的动机行为分析如下:
1、高甄生犯错之后的动机行为分析
大多数有背景,有交情关系的人,他们都会有种有恃无恐,专横跋扈的心态。高甄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仗着自身是秦王府旧时的功臣,对待别人的责备当然感到了无比的屈辱,面子全无,自然就对李靖的弹劾恨之入骨。基于这样的情况,高甄生就采取了报复的措施。李靖也是手握重兵的有功之臣,要搞定他,一般的罪状是不行的。而谋反这条罪状是最具杀伤威力的,这是领导的逆鳞,谁触碰了这条线,都得死罪。
而高甄生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首先是因为他自身延误军机,他本身是犯了重罪,是戴罪之身,在李靖的弹劾之下,立即就以诬告谋反的动作来作为报复李靖的策略,这很明显就会使得别人联想到是不是他在报复李靖,同时他的手里又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要一查就会得知真实的真相。再选错了时机,又没有确实证据把柄在手的情况下就报复弹劾过自己的人,这种成功率是很低的。
2、唐太宗处理此事的动机行为分析
在事上来说,高甄生不听指挥,以下犯上,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行的,如果纵容了就可能导致他人的效法,大家都可能不把以下犯上当回事,这是对权威的挑战。同时在触犯了上级的权威之后,还诬告陷害上级,这种行为已经直接危害到了上级领导的安全,从某种意思上来说高甄生是个具有反叛动机的人。这看起来只是触犯了法律,本质上是触犯了上级权威,威胁到了上级权力安全。这种风气是绝对不可能放过的,名义上是为了李靖,实质上是为了太宗自己,因此他必定会处理高甄生的。
另一方面,此时的高甄生正好撞在了枪口之上,他的身份位置正好符合,借此良机,唐太宗将此事作为一个代表,一个典型来处理。以此旁敲侧击,来震慑其他的功臣旧将,暗示他们需要收敛了,该放权的放权,该隐退的隐退,该低调的低调。同时也是告诫他们不要仗恃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功劳,而有恃无恐的触犯法律,触犯权威,否则必定惩处。再次也是做给所有的天下人看的,是为表率,宣告自己是个开明圣贤的君主,不会徇私枉法,无论功过都会秉公处理。
3、李靖对于太宗的态度的应对分析
面对唐太宗的处理方式,以及太宗的一番表态。李靖马上就领会了领导的意图,立马就低调了起来,从此闭门谢客。唐太宗此时正太严打,李靖就立即响应了太宗的号召。李靖本身就是开国功臣,加之手握兵权。对于这样的人物,唐太宗必定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到处都会有盯着他的眼睛。李靖心理很明白,唐太宗此时并不想杀他,如果想杀他还用得着查吗,就算是查,说你谋反就一定会有谋反的证据,再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太宗的目的就是要敲打这些有功之臣的,使得他们的言行收敛。
李靖闭门谢客的做法就非常符合太宗的意思,因为作为功臣,又是管着军队的人,如果每天接见各种各样的人物,就存在结党的嫌疑。皇帝已经起疑了,将要有所动作了。若果再结党同盟,势必直接对皇权构成威胁,就会立即遭到清理。领导都忌讳下面的人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李靖也是一个深知领导,懂得为官之道的人。
经上分析:如果你要报复他人,就要暗中下手,千万不要直接自己去做,更加不要在自己犯错之后被责怪之后,就马上报复,这样只能使得自己被孤立,被怀疑。如果你要报复他人就要看准时机之后,才能借助领导之手除掉他,只有在领导讨厌他,心想除掉他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再出手,将会立竿见影。如果领导要敲打某个人的时候,一般都会借助他人来做,杀鸡敬候,拿人立威是领导常做的工作,正所谓杀一儆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