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31964/4be7fdddda024ee5.jpeg)
初春解冻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浩浩荡荡的水流一片浑黄。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得红艳艳的了。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一片片去年的枯草中冒了出来,带给人一种盎然的生机。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行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
解读:
春天描写的蛮有层次感和时间顺序的。
先是温度上升,河面的冰解冻,河道变宽,然后先知先觉的桃花盛开,接着嫩草登场,再次河边的翠柳摆抚,飞舞的燕子为这画面又增添些许灵动,蛮有诗意的一幅画就此展开。
同时近来注意到迎春花应该是先于桃花盛开,现在的杨树也开始掉落“毛毛虫”了。
这时候,孙玉厚正蹲在石屹节街道的一个拐角处,低头抽着早烟。他的小女儿兰香站在他旁边,贴着一根电线杆悄悄地哭着。孙玉厚顾不得安慰女儿,只是专心地听喇叭上的人说些什么。每当他听见少安的名字,心就往嗓门眼上一提。他判断不来公家将会怎样处置他的儿子。会不会像上次处置他的女婿一样,拉到什么地方去“劳教”呢?唉!说不定比“劳教”还要重!他女婿只是贩卖了几包老鼠药,可少安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可能“罪”要更重!
他蹲在这里,手颤抖地举着旱烟锅,对命运的打击没有一点招架的能力。他的精神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多的压力,真想跑到罐子村的兰花家,把女婿贩卖剩下的老鼠药都吃掉,然后合住眼睡到黄土里去……但想来想去,他还得活着。他的几个娃娃都还没成家立业,大女儿兰花虽然寻了人家,但光景烂包得也活不下去。他活着,总还能给娃娃们帮扶一把……
解读:
当时国家的一个政策,一个条文,对吃不饱饭的一个老百姓来说,是一场动荡,也是一场灾难。一句话概括“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变成一座山。”
老实巴交的农民,难以招架政策带来的冲击,生活的路和对未来的迷茫,还有现实对家庭的折磨,使他看不到希望。
家庭和儿女是唯一能让他为之一振的精神源泉,现在越来越能感觉父母口中的那句“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不活着了”的重量。
因为那是他们面对生活苦难,用以开解自己,也是用来激励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
双水村的人谁也没有想到,孙少安这家伙出门一个月,竟然带着一个大眼睛的山西姑娘回来了!全村人议论的话题自然从不久前去世的金俊斌转移到了这位新来的姑娘身上。
太叫人惊讶了!起先谁知道少安出门是去找媳妇呢?他临走时不是说他到外面给一队去联系小麦良种吗?好,这现在倒给他自己联系回来这么个“良种”!
还叫人奇怪的是,少安为什么不娶一个本地女子,而跑到远路上我了一个爱吃老陈醋的山西人呢?人们后来才知道,这姑娘是贺凤英一个村的,而且还是妇女主任远房的本家人。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大家立刻又为少安惋惜起来:这么好个后生,哪里找不下个媳妇,为什么娶贺凤英的本家人呢?如果这姑娘像贺凤英一样,那孙少安这辈子就别想过好日子了,他二爸孙玉亭就是他的“榜样”!
但人们的惋惜马上又变成了一片赞叹之声。据找借口去过少安家的人说,这姑娘和贺风英完全是两码事!脸虽然不太白,但人样子十分耐看。黑眉花眼,一口白牙,身体发育得丰丰满满,正是庄稼人所梦想的那种女人。
更叫人赞叹的是,她到少安家的那个破墙烂院里,没有显出一丝的嫌弃,而且第二天就帮助孙玉厚的老婆做上家务活。
解读:
对孙少安从山西带回姑娘这件事,作者采用一波三折的手法,通过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反应,吊足了读者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
先是对少安突然领回姑娘的惊讶,再是对姑娘是贺凤英的本家,可能也是个好吃懒做的主,为少安的命运担忧惋惜.
最后是对姑娘能干和不嫌弃少安家贫的赞叹,替少安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