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名师的倾听之道
跟着孔子学倾听
第一大本领,听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即“教什么”的问题,它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结合的产物,因此一直处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之中。具有倾听智慧的教育者,不会拘泥于倾听预设中的教学内容,而是基于现场倾听而来的学生话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子贡问孔子:“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也算可以的,但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回应说:“赐啊,你能从我的话中领悟到我还没有说到的道理,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孔子听出了子贡的困惑和需求,随即自然生成了讲授《诗经》的教学契机。
第二大本领,听出弦外之音。
来自于学生的话语,表面上纯真朴实,但却常常“别有深意”或“另有隐情”,虽然学生自己可能并不自知,只是一种自然流露,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倾听将学生话语中的隐匿之意敞亮出来。
冉有对孔子说:“老师,我不是不喜欢您所讲的道,而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啊。”孔子听后回答他,能力不足的人,是想要前进却不能,但是明明可以前进却不想的人,就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想前进。
从中可以看出,冉有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道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但孔子听出的却是,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所以将其点明以启示冉有。
第三大本领,听出学生的个性。
这是孔子最擅长的倾听与回应本领:根据听出的学生个性,进行差异化的针对性回应。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在旁边的公西华有些糊涂了,就问孔子:“仲由(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的是父兄健在(就不应该立马行动),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您却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请问下您。”孔子说:“冉有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多行动);而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约束他(不要冲动行事)。”
又如,同样是问仁,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子贡这样问仁:“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如此回应:“哪里只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许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做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我们不妨通过倾听孔子的倾听之道,带着“倾听自信”,进入属于自己当下的真实具体的课堂,像孔子那样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和引导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