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修行的人,第一先能做到守戒
【声闻、菩萨、与持明,三种律仪不违犯,防禁自心成利他,所现应变解脱道。】
出家的戒律,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等,都属于声闻的戒律;大乘菩萨戒,是佛道的大戒,不分出家与在家都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第一先能做到守戒。假如出家,当然行仪上注重修比丘、比丘尼戒,但是中国的佛教,不管出家或在家,重点在菩萨戒——心行方面。“持明戒”是特殊的,一般不容易受这个戒,“持明戒”也就是密宗的大戒。要想修行成就,戒行非常重要。
这三种律仪,律就是戒律,仪就是威仪。所以我们这里几位出家的同学,现在开始起,要严格地执行三千威仪,当然很难做到,做到多少算多少。一个学佛修道的人,具备三千威仪,这还是外形,八万细行是内在心理。有许多学佛的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你觉得不行、不好,你自己去创造一个佛教吧。佛教之所以称其为佛教,是几千年来,大祖师们教育的“教”,不是宗教的教,有它的理由,有它的经验,经验不到不要妄作聪明。
譬如像我个人的经验,也经常告诉同学们,我从二十几岁起,吃了七年的素。那时我还在工作做事,而且后来还过午不食。开始时做不到,那时晚饭起码吃三碗,后来由两碗减成一碗半、一碗、半碗、两口,最后吃七颗花生米,之后减成三颗,最后,到了不想吃了。心里不想吃还不行,嘴巴咽咽口水,赞叹一番也好,我就深知习气之难。并不一定是营养不良,或肚子饿,而是那个味道,看到吃的就要咽咽口水,这些我都经验过。
在山上闭关三年,阴历九月半以后,到次年春天二月间,大雪封山,根本没办法往山上送食物。山上的饭,冬天一到,没有吃过熟的,都是半生的饭;一碗万年菜,萝卜干、菜干,都是咸的,辣椒、盐巴,加了很多油。炒出来永远是这样一碗菜,放在桌上。不过吃起来也香,因为没得东西吃了。万年就是这一盘,菜还没吃完又加上了,所以叫作万年菜,不过嘴巴还是想吃。没有事喝喝茶,山顶上的清茶加上雪水化了,煮一壶半开的水冲茶喝,所以搞得胃寒。在山上的厕所有两层楼高,古人有诗云“坑深粪落迟”,结果回头自己一看,大便都是白的。你们讲营养,什么营养啊!没得营养了,吃的白饭,拉出来的也是白的。所以我就感叹,春天到了,和尚们挑粪去种菜,那里的菜怎么能长大啊!这种肥料根本不肥。像这样的环境我也过了三年,我讲这些道理,都是自己亲身经验过的。
律仪有它绝对的道理,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原谅自己,很容易对自己的心行一切等等,做许多的解释,很不愿意接受一种呆板固定的规矩,不管一个多么老实的人也不肯。不管是法非法,一个人假定肯守一种规矩,在我个人的经验,虽然有许多事情不合法,既然大家如此,我也很守规矩地跟着来,慢慢自己就得利益了。不是他那个方法对,或不对,而是因为自己肯守规矩,内心得利,这个经验大家是没有的。我们有一半是在家的学佛,哪里搞过这个事!都是“名士”,尤其像我们在座的年轻名士特别多,“名士风流大不拘”,结果在轮回里头也不拘了,任何一道都可以去了。所以要想跳出轮回,非拘束不可。假使建立丛林的规则,没有个人的自由,眼睛左右都不准乱转,这是佛的戒律,不是我教你这么做的。所以三千威仪,一切戒行,只要半天的时光,能真在那个威仪戒行上,马上可以入定。
我的经验告诉你,在自己实行那个理论的时候,深深感觉到人的可怜,人都是自己妄作聪明,人只要不妄作聪明,立刻得利益。我的个性是个非常狂妄的人,但是对于我准备走的那一条路,我是绝对地崇敬,说这个路子应该歪着走,我就歪着走。既然来了就照规定,然后在其中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坏。普通人不是这样英雄的,虽然一边也跟着歪着走,一边肚子里在反对,非丈夫也。既然歪着走,就歪着来,全歪,那你就正了,尤其是学密法,更要这样。
现在要教这个法门以前,首先要懂得戒,三种律仪不得违犯,主要的道理在一句话:“防禁自心成利他。”防止自己起心动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是同样道理。“防”守是积极的,是要防止,不使它犯;“禁”是消极的,已经犯了再去禁止。自己起心动念如此,这是自利;自利也就是为了利他,要想济世救人,必须要从自己做起。光想要度众生利他,少吹牛,你有什么资格利他?先要求自利吧!
所以律仪的要求是“防禁自心”,假定这四个字做得到,什么律仪不律仪,不要谈了。律仪的作用在防禁自心,因为自己的自利功德圆满,才能做利他的事,成就利他的愿望。“所现应变解脱道”,等到成就了以后,你所呈现的,所谓神通成就、道力成就,无所不通,应现无方,一切应变,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一样,这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么?就是公交车后面写的:“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你懂了这个,就懂了戒。你们同学们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殊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做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做丛林规矩。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代,又应该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过去是点青油灯,现在是电灯;过去吃饭时苍蝇蚊子一起来的,现在没有;现在有自来水,过去丛林早上四点钟几百和尚起来,一起在院子排队,手里拿了洗脸帕,轮流去巡堂和尚抬出来的热水桶中沾点热水,擦把脸就下去,你现在讲丛林,也这样擦吗?怕都擦成花脸了。过去丛林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么?此心随护道意是真戒,念念随护道意,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地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我常观察同学们,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瞋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而且不只是“忍辱柔和”,要乐于“忍辱柔和”,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