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读|如何拆解一个复杂问题?

一读|如何拆解一个复杂问题?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3-01-04 21:07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介绍了很多和历史相关的书,多读些历史当然是很有好处的,不过我要敲黑板,再次强调一下: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知道些什么,而是要提升你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你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咱们介绍的很多理论也好,讲的很多故事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这个。所以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同不同意我的观点,都不重要。

那么为了深入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拆解一个复杂的问题。就算暂时找不到答案,拆解的思路本身就很珍贵。好,咱们来看一看同学们在这一块儿都提了哪些问题。

Glay

请问顾老师,如果想在逻辑学方面入门乃至精进,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经典读物呢?

入门的话,我推荐美国哲学教授爱德华·戴默写的《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理由,是这本书的译者是刀尔登,这是一个我非常敬仰和钦佩的作家。我有幸在多年前见过他一面,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为人却很谦和,真是让人高山仰止。

逻辑书我就看过这一本,作为入门很好。你问乃至于精进,再看什么书,抱歉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书可以推荐。

不过说实话,说看几本逻辑书就能提高多少多少逻辑能力,我也是不信的。逻辑推理这东西和烧菜一样,主要是来自于天赋。后天要提高的话,那你主要得靠实战、靠训练,说看了几本菜谱就成了大厨的,我是没见过。

那怎么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呢?之前我推荐过两种办法,就是做小学奥数题和下围棋。我知道有很多人,上小学的时候天天抄同桌的数学作业。小学毕业30多年后,对奥数题反而来劲了。这个其实是锻炼思维能力很好的办法。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既非上智也非下愚。对于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来说,与其通过逻辑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不如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你不用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好多脑子糊涂的人,你测他的智商,其实并不低。他糊涂,是因为他思维方式有问题。

我很欣赏的一种思维方式,前面也提到过,就是人文社科领域其实和物理学一样,思考的前提都是要先弄清楚概念。好多人一张嘴就是什么“黑里有白,白里有黑”,一团糨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一提到这团糨糊就特别来劲呢?就是因为他正在讨论的那个名词,他连概念都没弄清楚。如此一来,就算你有逻辑推理能力,也用不上。

《礼记·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什么叫格物啊?就是弄清楚定义,弄清楚概念。所以我特别希望脑力丰沛的年轻人,不要再被那些虚头巴脑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给迷惑了。我也并不是说要求你下那种“结硬寨,打呆仗”那么大的笨功夫。以后咱们要思考,或者是要讨论个什么问题,先百度一下定义。这个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就可以极大地改变你的思维习惯。

螺闹耳朵

想请教顾老师,正如《观念的市场》里所指出的现象,如果是我们自己的理念(看法)在面对现实的检验时,出现落差和断层,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前面《顾衡好书榜》里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观念与现实之争。

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西方,就表现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柏拉图是概念先行,他认为理念世界在先,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现实世界在先,符号世界中的诸概念,不过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诸现象共性或关系的萃取。

到底是理念世界先行还是现实世界先行,是现实世界中的诸现象涌现出了理念,还是现实世界不过是人们运用理念所导致的物理层面的结果。这个在古代中国先秦时期也有类似的争论,就是名实之辩。

儒家主张名先实后,主张“必也正名乎”。儒家认为理念和概念搞顺了,后面一切都顺了。所以孔子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总之就是后果很严重吧。因为对名的强调,儒教也被称为名教,就是这么来的。

咱们中国也有主张实先名后的亚里士多德,就是墨子。墨子说盲人也知道黑的和白的是相反的一对概念,但是他却并不知道黑与白的意思。所以,说概念先行,概念创造现实世界这个说法很荒唐。说实话,墨子这套论证,我是没get到他的点在哪里。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墨子主张实先名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取实予名。

你是我爸爸,我是你爸爸,到底谁是谁爸爸呀?这么吵了好几百年之后,就有人说,万一名与实不是父子关系,而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呢?是姐夫和小姨子的关系呢?这么一想,名与实的关系就复杂起来了。于是就引出了第三个概念,专门讨论名与实的关系。这第三个概念,在东方叫“相”,在西方叫“现象”。

西方现象学的源头要追溯到康德那里。康德认为,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真实的客观世界,是两回事儿。我们能够讨论的,其实只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而并非客观存在的那个现实世界。而把现实世界转化为大脑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过程,康德称之为“同化”,称之为“人为大自然立法”。

再往后,就都是这个大框架下的各种变体,越来越琐屑,最后沦落到了“在语义学的煤渣小道上气喘吁吁地奔跑”。让人越看越头昏脑胀。但是其中的智力含量,却越来越少。

前面说的是认识论层面。而在方法论层面,理论与现实、名与实的关系,其实就是左派与右派的根源嘛。左派主张理念先行。现实世界与我的理论不符合,则改造现实世界,去跟我的理念相符合。右派主张现实世界先行,这理念那理念的,不过就是个工具,是一根拐棍,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木匠思维、园丁思维就是这么来的嘛。

回到你的问题中来。你说如果你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被事实所否定,怎么办?那我建议你还是修改自己的理论呗。你说不行,我拒绝修改我的理论。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如果讲道理的话,这个理论就不能用在别人身上了。比如说你发明了一套“海螺炒股大法”,亏多少钱都坚持不动摇,那你也只能用你自己的钱来炒股票;如果你是个基金经理,拿别人的钱炒股票,还坚持你这个“海螺炒股大法”,这么做就有点不太道德了。

而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要赋予某些理念,以超验性的特权。也就是说,某些理念具有先天的、自足的、不言而喻的道德价值,现实世界根本不配做它的评判官。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坚持人类精神的超越性,而不肯做现实世界的奴隶和囚徒。这种精神是高贵的,也是必要的。理论必须被实践检验,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不许有例外的话,那就活成了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那个坑坑儒的小人了嘛。

好,说了这一大堆,咱们来小结一下。

坚持理念的超验性,才能保持人类精神上的高贵。这个论点本身也是超验的。它无法被验证,但必须被假定。不然,日子过得就跟巴甫洛夫的一条狗似的,这辈子活得也就太低级、太无趣了。人呢,还是要高级一点。但是,要警惕对他人的危害。这个就是所谓的修养了吧。什么叫修养?就是时刻牢记以赛亚·伯林的劝告: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

成都记忆

请问顾老师,关于理查德·克莱恩所说的“瞄准过头是击中目标的前提”。这句话具体是啥意思?我没弄懂,单单从字面上看,如过头了,过犹不及,怎么能击中呢?不知说这话的背景和具体所指,烦请解惑,谢谢。

这是个好例子,说明一句话,要把它放到前后文里,放到当时的语境中才能去理解。

这里理查德·克莱恩所说的过度瞄准,其实是指当我们面临一个多参数复杂问题的时候,求解的办法是简化。那么这里的过度瞄准,意思就是比如说有87个变量,那么我就假设另外86个都是常量,只及一点不及其他。这个叫过度瞄准。

那么这种简化所带来的扭曲,怎么办呢?下一次再瞄另一个变量,一个一个地比较各个变量的权重而已。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当然不好。因为本质上,这就是用还原论思维来解决复杂问题嘛。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并不在于变量多,也不在于各变量权重的不同,而是在于变量与变量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就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计算能力。

还原论不好,为什么还要用呢?之前我举过一个例子,说临床双盲对照实验就像用筷子喝汤。为啥不用勺子呢?这不是没有嘛!

Crystal

顾衡老师讲到“系统复杂性的提高,必然要以牺牲鲁棒性为代价,也就是抗震性、稳定性会变差”,那么我在想,相反的,如果系统很简单、单一,那么会怎么样?抗震性、稳定性也不高吧?

你想想看,你用8759块乐高拼个军舰,再用3块乐高拼个板凳。哪个结实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读|如何拆解一个复杂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ld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