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最后一小部分了,那么大数据研究者的选择权,作者说,本节有点技术性,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本节,没有任何损失。那我们跳过,没有多大意义。
那我们今天就是第25章结语了,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放在桌子上的玻璃杯是很怕波动性的。所以大家知道什么是脆弱,什么是反脆弱。
在加缪的小说《鼠疫》中,书中的一个人物花了大半辈子为他的小说寻找一句完美的开篇句。
一旦他找到了这句话,那么余下的部分就如泉水般从泉眼里快速而出。
而读者要理解和读懂第一句话,则必须看完整本书。也就是说,提纲,我们一般写书的时候,得有这个书名,提纲有了才能写出来,对于读者来讲,你光看这个不行,你必须把书全读完了,你才明白,这书的名字的意思或提纲的意思。
作者说,我看了一眼手稿,平静中带点儿兴奋。
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本书核心思想的推导、应用或解释。一些细节和延伸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悖常理且描述详尽,尤其是当涉及在不透明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但最终一切都源于本书的主旨。
所以作者说,我们请读者做同样的事。环顾四周,看看你的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你与他人的关系、其他的实体。
为简单起见,你可以在书中的任何地方,用混乱集群中的其他文字取代波动,让内容更加清楚,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在正式表述时,它们都是符号而已。时间是具有波动性的。
教育,从塑造性格和个性、获取真正知识的意义上说,是喜欢无序的;贴标签式的教育和教育者则对无序深恶痛绝。有些事情会因为错误而失败,有些则不会。一些理论会土崩瓦解,而其他理论则不会。
创新恰恰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东西;而有的人还会坐等不确定性,并用它作为原料,就像我们的猎人祖先。
所以他这个结语当中,告诉大家,我们都可以去,你读他这本书,你都可以让它混乱一点,波动一点你再读。
你照样能找到他重要的,要告诉你的内容。告诉大家,你要反脆弱,是要不断地去创新的。所以他说,创新恰恰是从不确定性中获得的。那你始终坚持死板的东西,那你肯定不能创新。
每一件非线性的东西,不是凸性,就是凹性,或两者兼具,这取决于压力源的强度。
我们看到凸性与对波动性的偏好之间的联系。所以,所有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喜欢或讨厌波动性,每一样东西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没有,我们中国的文化也说不变即变,变即不变,所以这个世界始终都在变动之中。
所以多亏了凸性或加速和高阶效应,我们才可以识别出什么东西喜欢波动性,因为凸性是偏好无序的反应。由于能够识别凸性,我们才建立了抗“黑天鹅”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