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伏以来,最热的天气也没能挡住北京探访团急于要见到沧州老战友的憧憬与兴奋。
晨六时许,燕赵大地,空气清新,晨鸟脆鸣,路两旁的庄稼地郁郁葱葱。
路好走、车程快,不到十点,在第一站沧州青县已经见到了久违的崔建岐老战友。

崔班长虽已7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体态轻盈,风趣幽默不减当年。
他原来在宣传队当报幕员(相当于现在的主持人),自然组织能力非凡。临近中午时分,老战友们已陆续到来。

他们有的在县城居住,有的住在村里甚至更远,但却不为七月骄阳所阻,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早早赶来赴约。
老战友们都已过“古稀之年”,又因“核武”施工,部分人酿有残疾,但仍杵杖蹒跚而来,让北京探访团一行感动不已。
老战友见面格外兴奋,纷纷回忆起部队时的生活点滴,岁月青春,热血沸腾,风刀雪箭,感慨唏嘘。
为了战友聚会的顺利。崔班长几乎动员了所有力量甚至包括家人。
曾在东海舰队服役的弟弟崔建国来了,忙前忙后;在公司工作的大公子崔艳明也来了,跑后跑前。这情景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战友之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情深深、感情真。
青县与会人员有警卫营二连的崔建岐,井建军,贾洪胜,郭庆城,李晋争,丁宝玉,董桂华,陈旺珍。警卫营一连的倪风亮,李玉成,孙玉来,周汝吉。技术保证站(668)的卢广才,陈广文,杨文祥。西宁办事处的潘洪文,通讯连的石玉江,还有基地汽车连的刘文山,遗憾的是警二连的谢玉祥没能如约前来。
中午宴毕,老战友们仍意犹未尽,晚上继续小范围探讨回忆曾经的青海岁月,如歌热血,过去的生活情景犹在目前。真是聊不尽的过往,道不尽的沧桑,说不完的军营故事,忘不掉的战斗友谊。
最让我们感动和意外的,是我们行将离开青县的时候,崔建岐老班长不顾年龄已高,竟执意陪着我们去了沧州和黄骅两地,让北京探访团的战友十分感动。
有了老战友的带路,路程更加顺畅,到达沧州的时候,虽然时间尚早,但老战友们已经早早在约定地点等候了。久违的战友们拥抱握手、争相叙说,都不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份兴奋与激动。谈到在宣传队和部队时的昔年过往、秘闻趣谈,大家更是开怀大笑。沧州聚会的基地宣传队战友有马云瑞、刘云祥,冯树荣,基地战友庞绪龙也参加了聚会,大家开怀畅饮唱着聊着,无比开心。

马云瑞战友和冯树荣战友是一大早特意从盐山坐长途车赶来的,让我们分外感动。

中午大家稍作休息,晚上又聚,这次是庞绪龙战友的儿子亲自参与,他年轻干练,看到我们这帮老战友的深情厚谊格外感动,他希望我们在有生之年多多聚会,多多交流。老战友们笑谈:真是革命自有后来人啊!
在沧州停留一晚后,第二天北京探访团又赶到了黄骅。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技术保证站(668)的老战友安金祥,不顾天气炎热,特意赶到长途汽车站迎接我们,其他战友们也已经在聚会地点等候了。因为时间还早,大家畅所欲言就像在部队时候的茶话会,左德明和王长明相互交流写作感想。

警三连和技保站的战友们讨论在山洞警卫时的战斗故事和生活点滴,气氛热烈、情谊浓厚。

参加黄骅聚会的有战友张文坡、魏林元、张洪月、安金祥、左德明、李之斌。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原22基地一部技保站和警卫三连,因工作接触较多,相谈甚欢。

这正是:
青春热血
英雄豪情;
爬冰卧雪,
军旅神圣;
青丝虽被白发染,
长剑核武指长空,
战友情谊,
永在我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