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悟(5):
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可见知行是合一的,关于这一点,上一篇文章已经大篇幅讲过,但这类知行合一都属于“生知安行”事,也就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对我们很难适用,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总感觉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
我们普通人做不到生知安行的知行合一,但是还有“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要明白这三类知与行的关系,需要结合孔子的思想。
《论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孔子将知行分为三类: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不管哪一种,及其成功,都是知行合一。
生知安行上篇文章(4)已经分享过,今天主要讲讲“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两种。
举例:还以是先以孝顺父母举例,当我们听到父母说脚酸时,内心自然升起给父母泡脚按摩的念头,这是良知发挥作用,然后不辜负良知的指引,诚意的去实行,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生知安行。
而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有私欲,当私欲发挥作用时,听不到良知的指引,但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要给父母泡脚按摩才是孝顺,或者给父母泡脚后,父母给你零花钱。于是去行动了,此刻虽然内心并没有孝顺的心,但是通过切实的行动,在行动中逐渐体验到孝顺父母的心,从而内心与行为合一,这就是“学知利行”。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逼着你去给父母泡脚按摩,并且勉强的行动了,如果在行动中只有抱怨,那么就没有知行合一,如果体验到了孝顺的心,就是“困知勉行”的知行合一。
“生知安行”是良知自然发挥作用,然后自然的根据良知的指引去行动,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知行合一。
“学知利行”是良知被私欲隔断后,通过学习知道这么做对我有好处,于是去行动,在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内心知的感受,于是达到知行合一。
“困知勉行”是良知被私欲隔断后,被迫让你去做某件事,你勉强而行之,但是在勉强而行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内心知的感受,于是达到知行合一。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需要完成销售目标才能存活,身为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会有为公司出力的想法,这是良知的发挥,你在这个公司就与公司是一体的。如果你觉得不是,那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公司看成一个国家,当国家有危难时,那些抗战英雄何以能够舍生取义,这都是良知的指引,连怕死的私欲都没有,可见良知的光辉是多么耀人。
回到刚才说的公司完成销售目标才能存活的问题,如果你只是一个后勤岗,但是领导还是给你安排了销售岗的签单任务。此刻如果你没有私欲,只想把事情干好,想着为公司为团队出一份力。就会自己去找各种资源,想各种办法,良知会时刻指引你该如何做,然后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从而得到回报,这类人一般都容易成功,这符合“生知安行”的知行合一。
而大多数人是有私欲的,如果你是为了签单的提成奖励,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去学习各种销售的方法技巧,然后通过行动完成任务,在得到奖励的同时,内心逐渐体验到团队的荣誉,这就是“学知利行”而达到的知行合一。
如果你不为利益,看着好像没有私欲,但其实还有其它私欲,比如不想太累,公司存亡跟我无关,所以就是不想做。但是领导逼着你打电话做各种销售动作,你被迫勉强而为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一直是抵触和抱怨心理,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如果通过行动签到了单,感受到团队的氛围,大家认可,于是内心接受了这一任务,并且明白了任务的意义,这就是“困知勉行”而达到的知行合一。
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只在于有没有私欲遮蔽它。生活中我们有时候是“生知安行”,比如对小孩,对父母,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私欲的,想到什么对他们好久会切实的去做。有时候我们是学知利行,为了一些利益去行动。有时候是“困知勉行”,被迫而行动,不管哪种,及其成功,都是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