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中有一句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学来的。”
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6244118/c66e8da048006fca.png)
生知安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个境界的人,他的心处在毫不犯错的正中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恰当的,稍微偏一点点,他就会心不安,马上自己调整过来。孔子是70岁才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他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知利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知道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道理和原则,然后在为人处世中也用这些原则来要求自己,这就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
困知勉行的人是在自己做了错事,处在困境之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们是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在行事过程中,努力克制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现实生活中处在“生而知之”层次的人是“天才”,这样的人很少(可能根本就没有),而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处在“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这两个层次。
《中庸》中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不论你在哪个档次,是生知安行,还是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去做了,结果都一样。
有些人可能会给别人一种天赋异禀的感觉,生来不需要努力好像就什么都会,什么都比别人强,但比别人努力又何尝不是一种“天赋”?《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和成才,《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杨康,这两对人就是这两种类型的代表。结果都是“傻子”凭借着一股愣劲儿一步步走上了最高峰,而天才却最终被淘汰。
聪明人的思考原则:以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回报。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结果却为此吃了很多的大亏。聪明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聪明还能下苦工夫才了不起,看似鸡汤的一句话,这才是真正能成事的捷径。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