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全场响起掌声。
我等到看完“电影片技术合格证”几个字才离开,有记者见我最后一个出场,还抓着我采访了一通。多年来被烂片摧残,几乎都忘了上一次在影院为电影鼓掌是什么时候。
我只记得,上一次在影院看的战争片,是《金陵十三钗》,到现在还心疼我那80块大洋的票钱。
久违了,梅尔·吉布森。
我们爱你!
01
十年一剑,归来依旧英雄
十年前,因为酒驾后的反犹言论,导演梅尔·吉布森被排除在好莱坞主流之外,多年来基本处于失业状态。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曾出演新版蜘蛛侠,戏里戏外和女主角石头姐打得火热,然而好景不长,蜘蛛侠的演员又换了新人,和石头姐又分手,可谓失意。本片主角之一的山姆·沃辛顿,在拍完火遍全球的《阿凡达》之后,自己却一直没有火起来……
就这一群人,带着火气,拍了一部残酷炸裂的战争片。
Imdb上评分高达8.2,豆瓣上也有8.7分,美国媒体纷纷赞扬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更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暌违十年,他依旧是那个能征服世界的梅尔·吉布森。
众所周知,战争片不好拍,更不容易拍好看,因为战争片的套路有限。但最近电影大咖们好像跟战争题材杠上了。一向沉稳的李安借助战争片玩起了电影实验,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也闪亮登场了。
梅老师这次选择切入的角度有些刁钻:一个士兵不携带武器,如何在炼狱般的战场中存活下来,还拯救了数十人的性命?但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未曾听闻更不可理喻,连美国人都恐怕快忘记了这位战争英雄。
电影主角的原型名叫戴斯蒙德·道斯,1919年生于弗吉尼亚,从小腼腆内敛。1942年,他自愿参军,但由于自己的信仰和经历,他并不愿意携带武器和杀人,从而被其他人视为懦夫和异类。戴斯蒙德·道斯却坚定地认为,信仰才是战胜敌人的武器。他被分配到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医疗分队,参加太平洋战争。他虽然没有杀人,但却赤手空拳救助了多名战友。他自己也受过伤,但最终幸存下来,于1946年因病退役。他被誉为英雄,获得美军最高的荣誉勋章。
要知道,冲绳岛战役是美军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被称为“鉄の暴风”,可见一斑。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
“铁雨の暴风”有这样的背景,更对他的经历产生好奇了。这样的题材和故事,加上梅尔·吉布森导演,无数影迷从有消息开始便对影片充满期待。
血腥、暴力、宗教等等,梅尔吉布森有很多标签,在大家印象中这是一个勇敢到有点疯狂的导演。但实际上,梅尔吉布森是很保守的。他懂得如何拍好一个故事,影片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追求。相对来说,他的拍摄风格也比较传统,他不拍那些特工、间谍、喜剧等浮夸流行的题材元素,没有花哨的技巧和心机,就是拳拳到肉,让人心血澎湃。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故事和镜头之下,可以看到他的电影基本都传递着一种很“正”的价值观。所以在震撼感官的同时,也能感动你的灵魂。
02
不愿持枪、被战友暴揍、军事法庭审判,非典型英雄艰难的前戏
戴斯蒙德·道斯 本人这种改编的人物传记片,其实也不存在剧透,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了。电影分两部分,各占差不多一半的时长,第一部分是讲他的心理和经历,第二部分是在战场救人。
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好几个血的镜头:
道斯的爸爸在墓地,跟死去的战友唠嗑,说完砸掉酒瓶,手被玻璃划伤流血;
小道斯和哥哥打斗,用砖头把哥哥打得满面淤血,昏死过去;
长大的道斯见路上发生车祸,一男子被汽车轧断腿,鲜血横流,道斯为了救他,衣服上沾满鲜血;
在医院,第一次见女主角,女主角以为他是来献血的。对她一见钟情的道斯将计就计,说要献血,抽血的针管深深扎进血管……
大多数时候,鲜血,总伴随着暴力和死亡,这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如此密集的表现,也预示着巨大的不安和暴力将会来临。
道斯和女主角在电影院约会,上面放的是战争动员的宣传片:纳粹上台,二战正酣。
道斯的父亲还活在一战的创伤和阴影之中,酗酒,家暴,完全是个废人。他见识过战场的残酷,自然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当道斯的哥哥入伍的时候,父亲老泪纵横,但他也无可奈何。
道斯也要参军去了。临走前热恋中的男女约好,等道斯第一次休假回家就结婚。然而阅片无数的老司机都知道,天不会随人愿的。
军队的训练营里,刚开始的气氛是轻松愉悦的,本片有限的笑点都集中在这里。练飞刀被插脚、喜欢裸体健身的好莱坞先生、一个被称为霍威尔中士强行称为“酋长”的白人。早年演喜剧出身,后来演过《真探》第二季的文斯沃恩很好地完成了制造笑果的任务。
这是属于男人之间的欢闹时刻。就像《启示》里关于生育的搞笑段落。梅尔吉布森似乎喜欢这种强烈的对比:一段轻松愉悦的镜头之后,便是灾祸的来临!
但当他说出自己永远不会摸枪的时候,整个气场都变了。从战友的角度讲,那是对大家的侮辱,对自己和别人的不负责任;对军队来讲,这是拒绝服兵役,是要上军师法庭的,除非是精神有问题。
而他的精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的信仰。道斯是传统保守的教徒。圣经里写道:“……安息日,守为圣日……不可杀人。“
其实在开场片名的两个单词之间,就有一个血红的十字符。在黑色的硝烟衬托下,极度显眼。象征着基督教,也代表着医疗救助。
也就是说,他不会杀人,哪怕是日本鬼子,他不会在安息日做任何事情,哪怕敌人疯狂进攻过来。
这明摆着是要搞事情。上司调解劝说无果。因为他,连累了整个连队的人一起受罚,于是他面临战友的侮辱、暴打,被安排去刷厕所。上司担心这样下去要出事故,便促使他回家,但他坚决不回。他的休假被取消,面临指控,上了军事法庭。
从始至终,他都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半点退步妥协,他在监牢里欲哭无泪,无限愤懑,赤拳击打着铁门,发泄自己的压抑……
女朋友也来到军营,看他也是劝说他:你就不能放下你的骄傲吗?!
自己的爱人,竟然也这样劝说自己,他几近崩溃。
很多人都了解这样的境遇:为了自己的信念,你得与世界为敌。
关键时候还是靠老爸亲自出马,靠当年战友的关系,才撤销了对他的指控,同时允许他作为医务兵,可以不带武器上战场,只相当于一个辅助英雄。
03
仅5000万美元,梅尔·吉布森打造近年来最震撼的战争场面
血浆与暴力影片的投资只有五千万美元,在好莱坞只能算是中小成本的制作,而且还有一部分来自中国的资金。但就这样的成本,梅尔·吉布森硬是打造出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
前在进军钢锯岭的路上,他们看到一车车的尸体,一车车的伤员。幸存下来的士兵眼神空洞,神情惊悸。死亡的气息从远方逼近,从战场下来的医务兵说,那就是地狱。
当军舰对阵地进行轰炸的时候,那爆炸仿佛大地的怒吼,那是利维坦的咆哮,使人肝胆俱裂,五内震恐。军舰的炮击之后,地面部队开始推进。那一面悬崖上的绳梯,就像是一个爬向炼狱的阶梯,一条通往祭坛的不归路。它在滴血,在召唤新的亡魂。
漫天的硝烟之中,只有短暂的宁静,紧接着就是残暴血腥的战斗。
为了再现激烈残酷的战况,片方邀请了军事专家现场指导,现场放了很多造烟机,还在后期加了很多特效。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非常赞的。而且非同于其他导演喜欢CG,梅尔吉布森更热衷于真实的物理特效。
这一段的情绪和节奏拿捏的很到位,调度和场景也显示出导演的功力,子弹如雨,炮火漫天,血肉横飞,尸陈遍野,密集的节奏配合逼真的音效,完全把人压在座位上喘不过气来。
道斯第一次上战场,有些懵,但很快缓过来,开始冒着枪林弹雨救助伤员。在军营里侮辱他的史密提,也给他做掩护。不管在平时有如何矛盾,到了战场上,都是生死相依的战友。
其实他并非是一个专业医学的,而是因为做护士的女朋友的影响和帮助,电影也没有表现他如何运用医疗技术救人,而是突出他奔走救人的行为。
夜幕降临,两军收兵。在战壕里,史密提对他说,我看错你了,你不是懦夫。道斯自己知道,勇敢和懦弱并不是靠暴力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道斯却被噩梦吓醒,他似乎还不知道,人可以残暴到什么程度。
第二天的战斗更加激烈。双方死伤无数。敌人的炮火过于强烈,抵抗不及,只得撤退。道斯和一些战友因为没来得及撤退,留在了战场上。他一边躲避日军的子弹,一边到处搜寻救助,他把伤员拖到悬崖边上,用绳子往下吊。他在躲避敌人的时候逃到地道里,甚至还救了一个日本兵。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救,悬崖下的卫兵看到这么多伤员被救下来,赶忙报告上级。而他只是念叨着:让我再多救一个吧,再救一个……敌人发现了他,他只得赶忙顺着绳子吊下悬崖。
所有人包括队长格罗夫都以为全部阵亡了,在看到他救了那么多人下来之后,开始相信信仰的力量。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凡人,他成了信仰的化身,成为了可以托付生命的战友。
当再次准备进攻的时候,格罗夫队长对道斯说,大家都不愿意上战场,除非你也去。这时候导演开了一个小玩笑:指挥部那边紧急地催促怎么还不上去,队长说他们还在等待,在祈祷,镜头移过去,发现原来大家等的原因是道斯在撒尿!当然撒完之后,他还是拿起圣经祈祷了一下。
这一波的战斗已经惨绝人寰了,不忍描述。敌人扔过来一颗手雷,道斯见状用手把它撇开,随后爆炸,道斯也被炸伤。被抬离战场的时候还不忘叫人找回自己的圣经。随后不久,美军开始压制日军,直至胜利。
英雄的礼赞当他的担架悬在空中的时候,那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切·格瓦拉》的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对英雄崇高的礼赞。
04
“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
其实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战电影。大多数战争题材的电影,重点都在反战、强调人性、宣扬我军的正义性、突出己方的受害者形象等,而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暴力。
战争只是暴力最极端的形式,都是无意义却无可避免的,暴力的最终承受者,都不过是普通人。当你面对这世界的残暴的时候,该如何处理?梅老师对暴力的反思,不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不是像很多电影里那样发动一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而是忍耐、牺牲。在军事法庭上,道斯说,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的时候,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
听起来是有些疯狂。但如果心中有信仰,就会大不一样了。理解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血腥指数爆棚的《耶稣受难记》,对暴力的忍耐和自我牺牲,便是受难。只有受难之后,方有解脱,之后才有原谅宽恕,才能让世界更好一点。
在影片的开头,小时候的道斯在和哥哥打斗的过程中,几乎失手用砖头打死自己的哥哥。他满心内疚,在医院的墙上看到“不可杀人”的宗教海报,那几个字在他的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来在一次家庭冲突中,他为了帮助母亲免于酗酒的父亲殴打,又几乎开枪打死自己的父亲。这使他惊惧于自己内心潜在的暴力冲动,发誓再也不碰枪。
哪怕被误解,被群殴,被审判。
他知道生命的脆弱,知道暴力的可怕。
翻看梅老师的片,可以看到一贯的气韵和脉络:慷慨赴死的华莱士,承受血肉的痛苦直至死亡的耶稣,逃离死亡之役最后带着妻子孩子远走的虎爪,直至手无寸铁在炼狱般的战场上勇救75人的戴斯蒙德。似乎他的男主角,都具有同一种人格。但本片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残暴了,或许是这些年的经历,让梅尔·吉布森变得温情了,或者说,他电影的男主角从以前的牺牲自己、保护自己,到了现在的拯救别人。
当他转身奔向硝烟去救助战友的时候,我真的被打动了。真正的英雄,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非以战止战,以暴制暴,那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女朋友送他的圣经,作为关键道具出现过很多次。在他的电影里,主角都是有强烈的信念,让主角在绝望甚至濒临死亡的时候,予与重生的力量。
对于生长在没有强烈宗教氛围的中国人,似乎很难引起感动,也不容易理解他的受难情结。而不了解他的经历,也不好理解他的作品。梅尔·吉布森12岁的时候,被几名暴徒抢劫,被打得几乎死去。之后因家庭变故搬到澳大利亚,又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年少的梅尔·吉布森变得自闭,后来是戏剧拯救了他。他呈现在电影里的一切,似乎也是在释放与和解。
看完本片,也还是有些疑问:自己没有武器,不说歼灭敌人,首要问题是如何自保,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影响军队的战术?不然就成了另一个版本的《拯救大兵道斯》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与一个或一群日本兵狭路相逢的时候怎么办?假如在地道里遇到的那个日本兵有武器且不容分说就开枪,那故事岂不是就结束了?冲绳岛战役中,岛上的居民都被日军发动起来,全民皆兵,战况极度残暴,哪有这么仁慈,这样说来,这部电影显得太浪漫了。
演员表现最好的当属雨果维文,前半段完全靠他镇场。安德鲁·加菲尔德虽然演过超级英雄,但在电影里的表现有些不自然,但已经是一个巨大转变了,从一个明星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
以前看战争片,最后总归于娱乐,要么忙于吹毛求疵,挑制作和创作的问题,这是第一次,无跳戏地看完。强烈的带入感和感官冲击,战争如何残酷,终于引起了深刻的神经反应。
我们或许没有能力思考和影响战争,但这样的电影可以让更多人,多爱一点这美丽但随时会分崩离析的世界。
但愿如此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