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三千字每天写1000字
《体系的力量:德国经济的成功之路》(一)

《体系的力量:德国经济的成功之路》(一)

作者: MG12357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21:39 被阅读20次

    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许多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资料、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工匠精神、德国小企业“窄门”理念等等,对德国产生了很深的兴趣。正好遇到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出的这本小册子,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从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社会体系三方面分析了德国经济的成功。

    经济体系方面:

    德国的制造业、工业十分发达,从宝马这样的世界品牌,到许多在各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德企的成功有目共睹。与中国相比,德企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成本优势,而是其过硬的质量和优秀的创新。而质量和创新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体系支持。成功因素有如下五个方面:

    其一:政府参与产业研发

    德国制造十分注重”工匠精神“,也就是精致、创新。而德国政府在激励创新和提供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促进企业、顾客、供应商、教育机构紧密互动,积极参与研发。而研发目的并不是为了评选,而是为了企业创造研发工作的激励框架,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支持,保证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促进产学研结合这句话说的简单,在我国的大小会议上也算是高频词汇,但实际执行则需要税收激励、大学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多方面配合,必须由政府参与、政策配合,才能真正有所成效。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市场相关性,德国政府提供一项独特的基础设施——科技中心网点,由企业、政府共同出资,市场驱动运营,与制造业各细分产业挂钩,保证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

    相比较而言,我国与德国确实有一定差距。比如,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也曾参与一线教学、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阻力还是挺大的。毕竟作为企业来讲没有激励机制,合作意愿不是太积极。脱离实践的职业教育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出产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作为企业来讲也经常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再比如,我国搞科研很多时候也还停留在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对于产业贡献并不大。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创新而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脱离市场。虽然政策有导向,但是产学研协作也大多集中于高科技企业,更广泛的制造业企业或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未能参与进去

    其二:扶持中小企业

    德国当然有许多大众周知的国际品牌,但更多更具创造力和高度国际化的成功的德国公司却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是德国经济的主体部,也被称为”隐形冠军”。多数这样的公司是家族企业,历史悠久,但在体量上通常比较小。为了确保不同体量的企业平等发展,德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中小企业许多支持,包括税收、法律、行政、政府采购等。 

    而我国中小企业也是经济的主力军,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没有平等的进入市场、获得投资及研发支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壁垒与诸多障碍。当然了,我国有我国的国情,我们也看到国家在国企改革、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但与许多国家还是存在差距。保证中小企业平等发展的机会,更能激发我国经济的活力。

    其三:培育本土产业群和产业网络

    各类产业集群是德国产业结构的一大特点,其含义也远非地域方面的集中。产业群是一个产业合作网络,产业企业在其中与供应商、客户、研究中心、大学、职业学校、甚至竞争对手展开合作,一般涉及基础研究与标准建立。

    “我们的哲学是找到已经萌芽的产业集群,给它浇水,帮它生长”。

    一提起产业集群,我们通常会想到硅谷,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成为硅谷的条件。产业集群的政策应该与地区特色、优势、发展目标等结合,并加以拓宽,因地制宜的发展集群网络。

    其四:培养技能熟练的工人

    德国职业教育让德国成为发达经济体中最低失业率的国家,也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私营企业的全程参与,从帮助设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到综合使用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无论毕业生哪里毕业,HR都能了解其掌握的生产技能,而且是与公司业务直接相关的技能。而且由于在接受培训初期便已建立起公司认同感,这些毕业生对公司的忠诚度通常很高,而流动性较低。这也直接提升了德企的创新能力。(创新并非阳春白雪,一定来源于高学历的工程师之类的人才,更多的来源于一线生产技能型人才的经验与灵感。)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学习德国教育了,在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学生带进企业,培训教师双师资格等,取得了许多成绩,比如我校与重汽集团、爱登堡电梯的合作,学生确实也学到了含金量比较高的专业技能。 但这个过程真的走的十分艰难,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政策框架不完善,沟通成本、“交易”成本比较高;另外对企业的鼓励也不够,谈合作的难点比较多。除此之外,大众(尤其是父母)对职业培训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很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总觉得职业教育比理论教育劣等。其实职业教育更能为青年人打开更明确、更成功的职业发展通道。

    其五:国际化和国际领先驱动力

    德国市场属于高度开放型,政府”妈妈“基本上是没有本地保护主义的,几乎没有贸易壁垒,也几乎没有垄断竞争。许多企业走的都是国际化路线,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有许多企业已经跻身于世界企业的行列了。但与德国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其实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实施国际化战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品牌成熟度、国际化人才、国际贸易人才、资金支持、各种法律政策要求等等,还有市场的选择、跨国公司或贸易的风险等等。我们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过也不应该倡导盲目的国际化。

    可以借鉴的部分其实是保证充分的市场竞争,尽量避免”拉偏架“、垄断竞争等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市场选择那些带有优秀的基因企业,更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迸发市场活力。

    (to be continue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体系的力量:德国经济的成功之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sc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