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我国特有的研墨和调色器具。
文房四宝中,笔不能长久,笔老如草,老不能书;墨陈则失去胶性,易于散碎;虽说“纸寿千年”,也只有质量上佳的宣纸才行,一般纸时间长了会变酥脆,一触化灰;只有砚最坚固,万年不朽。
砚台集雕刻、书画为一体,既是文房用具,又有文化艺术价值,下面就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砚台的前世今生。
一、西汉以前的砚
考古发现最早的砚是新石器时代的,见于临潼姜寨遗址第84号墓中7号骨架的足下,放置有带盖石砚、石磨棒、水杯各一件和数块黑色颜料,似是一套个人专属的美工用具,黑色颜料经鉴定是氧化锰。
7号骨架生前可能是一位美术工作者,年代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商晚期的妇好墓中,玉器出土了五百九十多件,有一件调色盘,灰白色,背面呈墨绿色,方形三侧有框,盘底满染朱砂,盘后雕一双鹦鹉,应是作调色之用,精致美观。
西汉以前调色一般用带研石的研磨器,与当时用颗粒状墨相适应。
孔夫子编订六经,肯定是要用砚台的,南朝伍辑之《从征记》中说:“鲁国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夫子平生时物也。”不过一般认为是后人附会。
战国晚期的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两封书信木牍[dú],同时出土了石砚和人工墨块。石砚是不太规则的菱形鹅卵石加工制成的,长6.8~7,宽5.3~6,高2厘米,附研墨石一件,也是鹅卵石加工制成,高2.2厘米,砚面与研墨石面均有使用痕迹与墨迹。
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是西汉文帝初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墓葬,出土了全套的书写工具,墨发现时为五个碎块,石砚为圆形,底径9.8,厚1.8厘米,研墨石高3.5厘米,石砚和研墨石底均有墨迹。
山东临沂金雀山11号西汉墓中出土一件漆盒石砚,木胎漆盒是用来放置和保护砚台的,长21.5,宽7.4,高0.9厘米,内有凹槽放置石板砚和研墨石,出土时盒内残留粒装黑墨,石板砚上有墨迹。木盒外面和盒底用朱红、土黄、深灰三色漆画出云兽纹,再用黑漆画出六种云兽,是精美的工艺品。
本章节之所以时间卡在西汉,是因为西汉以前墨是无形制的小墨块、墨丸,所以西汉以前的砚台要带研石。
二、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砚
东汉时开始使用墨模制墨,使墨锭的外形规整,硬度增加,可以直接蘸水研磨,不必借助砚石研磨,另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跻身书写材料,墨和纸的进步促使砚台也随之变化,东汉以后出土的砚台大多就没有砚石了。
东汉的砚台一般为圆形三足,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双龙盖三足石砚是代表。
魏晋时演化出多足砚。
东汉的砚已经制作很讲究,还有各式各样的砚盒来放砚台。江苏徐州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个鎏金的兽形铜砚盒,长25,宽14.8厘米,盒内有石砚,是极精彩的艺术品。
晋代砚的形制多为凹心砚,为的是更多的贮[zhù]墨。
我国东汉时瓷器烧制技术成熟,到魏晋时出现了瓷砚。
石砚中以山西大同北魏建筑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最为精美,砚心两侧有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和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身浮雕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图案,出土地点是北魏的皇家寺院——永宁寺旧址,可能是北魏皇室所用的砚台。
网友评论